绿色梦 在巴丹吉林沙漠放飞——记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荒漠化治理项目
原标题:绿色梦 在巴丹吉林沙漠放飞——记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荒漠化治理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金塔就传出喜讯: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民间资本荒漠化治理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顺利完成9万亩一期梭梭种植计划后,第二期10万亩种植计划正式启动。
这一项目由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投资20亿元,计划绿化荒漠31万亩,实施地在三大沙系包围的全省风沙危害重点县——金塔。这将为金塔县打造“酒嘉后花园”,建设林种配置科学、生态景观壮美、生态效益突出的戈壁明珠城构筑重要的生态屏障。
项目完成后,将使金塔县绿色指标发生颠覆性改变:全县累计造林面积将增加76%,相当于近10年的造林作业面积,仅此一项就可以使处在沙漠边缘的鼎新镇造林面积扩大5倍多,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24%。
修几座楼,还是留一片绿?
“沙尘像一堵黑墙从天上压下来,白昼变成了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沙尘暴袭来的时候,犹如千万头怪兽狂奔怒吼,人待在屋子里,感觉门板都被吹打得裂开了。”老家在金塔县鼎新镇的干部杜艳说。
2011年,金塔绿洲遭遇了持续三天三夜的强沙尘暴,空气中沙尘弥漫,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那三天三夜,回鼎新镇双树村省亲的甘肃惠成实业公司董事长胡兵,在父母家的老房子里待着。他给父母亲做思想工作:宅院、耕地距离沙漠边缘不过千米,农村环境差,最好搬到酒泉城里去生活。但父母始终不同意,人老了,恋家。
三天三夜后,沙尘暴停息了。
胡兵一个人爬上一座沙坡头,纵目四望,饱经沙尘侵袭的村庄已面目全非,庄稼全部被掩埋,看不见一丁点儿绿色,渠道也仅能看见轮廓。
怎么办?给父母盖一院全封闭式房子,也不过是暂时解决了一家的问题。要想保护整个村子,只能让沙漠变“绿”,锁住沙尘暴这个“黄袍怪”。
这是个大胆的想法。要改善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解决的。如此浩大的工程,谁来投资?胡兵有些纠结。
作为甘肃惠成实业公司董事长,多年经营黄金冶炼、餐饮娱乐、地产项目、汽车销售的胡兵,当时手里攥着3亿元资金。这些血汗钱如果投入到房地产开发中,收益就是三四倍。但是在巴丹吉林沙漠投资搞生态治理,一旦启动,后续将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修几座楼,还是留一片绿?反复斟酌后,胡兵决定回报家乡。
搞沙漠绿化的决定,胡兵的家人、朋友、同学都很反对。
“那是地方政府的事,你一个商人,为啥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沙漠里栽树?白白扔钱呢!”
……
沙漠开发风险大,收益慢,历来是政府行为,企业斥巨资改造沙漠的少之又少。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胡兵认为,改造沙漠和荒原产出缓慢,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投入,企业家除了最大地获取利润之外,也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研究了现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后,胡兵作出了向沙漠进军、征服沙漠的决策。
“万事开头难,可总得有人牵头来干!”胡兵下定决心并开始着手准备。
鼎新镇双树村、芨芨村东西两面被沙漠围困。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加大,农民受损情况急剧加重。土地荒漠化引起了农民的恐慌。
“头些年种植棉花,春上一场黑风就把刚露头的棉花苗全部打死了。二次补种,错过了季节,收入低了三四成。”双树村农民王学生说。
双树村党支部原书记王顺今年67岁了,回忆起头几年防风固沙、治理河道的事情唏嘘不已。一个冬天,渠道全被风沙填埋了,家家户户出劳力挖渠,年年反复,疲惫不堪。“那些年,因为风沙危害,渠道改变,冬春时节,男人们无论老少,都得下水用手滚沙筑坝。”
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实施4年以来,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梭梭种植基地,东线风沙危害逐年减小,生态环境有了改善。
“过去,由于有人砍伐了农田防护林,这才形成沙进人退的险恶环境。现在,梭梭林在扩大,无限延伸,形成了一道屏障。”双树村党总支书记秦红说。
为了远程监测管理梭梭种植基地的灌溉生长情况,公司修建了数据远程监测中心。同时,建立了400多亩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目前已栽植胡杨、垂柳等各类苗木60多万株。为解决梭梭种植基地的灌溉难题,公司又修建了年产4000吨的滴灌材料厂,目前已累计生产滴灌材料1500吨。
“过去沙尘蔽日,而今是绿色的‘海洋’,连野兔、狐狸、麻鸭都能见到了。看着一株株梭梭长得这么旺盛,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副经理李军祥说。
项目是编织袋背出来的
“每次遭遇沙尘暴,感觉像掉进了狮子的嘴里,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司机赵景福说。
由于没有引水设施,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荒漠化治理项目启动后,只能靠几台拉水车浇灌刚刚定植的梭梭苗。
“我要爬上水罐,把输水管接到水箱里。风沙打在脸上、脖子上生疼。衣裤灌满风沙,感觉要被撕开了。一趟水送下来,头发里、耳朵里全是沙子。”赵景福说。
荒漠狂风呼啸,黄沙肆意飞扬。
“四月初,我们用编织袋装着梭梭苗,一步一步在沙漠里挪着走,盯着行距、株距栽植,风吹沙打,手上全是一道道干裂的口子。”领工徐鹏程说。
挖开一个树坑,把梭梭苗栽进去,再立即填埋好,浇上水。否则大风一刮,梭梭苗被连根拔起,找都找不回来。风沙大的时候,员工们就跪在沙漠里一步一步挪着走,挪着栽。背梭梭苗的编织袋,一天下来就被风撕成了碎条。
“午饭是在沙漠里吃的。碗里、水壶里都是沙子。”技工王吉会说。
100多人的栽植队伍,每人一把铁锹,一只装梭梭苗和干粮、水壶的编织袋,还有一副风镜,一个防沙头套。一天下来,有的人只能看见别人嘴动,就是听不到说什么。
林志敏也是司机,开一辆六驱的10吨水车。4年里,他一直在沙漠里跑。
“刚进沙漠的时候,几场黑风刮下来,我心里就一个心思:回家。但一想起老家武威民勤的乡亲们,因沙进人退而痛失家园,我坚持了下来。”林志敏说。
春季是植树的季节也是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大漠农林人却在恶劣的天气里将一棵棵树苗植入戈壁。酷暑,戈壁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大漠农林人光着膀子,不顾烈日炙烤,不惧沙打风侵,只为在戈壁上多留下一抹绿色。
经过4年日夜不息、艰苦卓绝的鏖战,他们栽植的梭梭苗已经长到了1米多高。从一行到成千上万行,从一点绿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绿,9万亩一期梭梭种植计划全部完成,成活率达91%。同时,完成大墩门、双树、芨芨3个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和高效农业观光园建设。
“每当看到望不到尽头的梭梭林,我就有一种成就感。这可是我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赵景福说。
留住人首先要留住心
“植物生长要靠水,一株一株的梭梭苗是我们挨个儿浇活的。”李军祥说。
李军祥的家,在距项目区120公里外的金塔县城。那时项目区不通公交车,回一趟家很不方便。
“工地上一堆活,老人孩子一生病,媳妇就打电话哭,可我离不开、回不去。”李军祥说。
李军祥和员工们能留下来,是因为投资人胡兵。
“沙漠环境恶劣,但生活区四季如春,和城里一样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有家的感觉。”员工们说。
“我曾在江西当兵,为国防建设服务,如今参加生态治理,一样光荣、自豪。”26岁的任良宇是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副经理,负责后勤保障。
“一日三餐,我们荤素搭配,保证让员工吃好。”很多时候,任良宇自己开车为一线员工送餐。
“要留住人,首先就要留住心。”胡兵这样说,也这样做。公司投入资金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还配备了娱乐、文化、体育设施。“工地上虽苦,但回到生活区,洗洗热水澡,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乒乓球,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李军祥说。
从沙漠里搭帐篷到生态化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从啃冷馒头到吃热乎乎的可口饭菜,从毛巾蘸水擦背到洗上热水澡,从晚上无聊看星星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投入资金,一方面加快荒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让巴丹吉林沙漠的“绿色梦”成为现实;一方面又改善员工食宿、办公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胡兵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从总体规划、道路建设、补贴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让荒漠化治理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
记者 杨安韬 陈思侠
相关新闻
- 2017-11-14造林人悉心守望绿色梦想——兰州市榆中县生态文明驶上“绿色”发展高速路
- 2017-11-14造林人悉心守望绿色梦想——兰州市榆中县生态文明驶上“绿色”发展高速路
- 2017-10-10坚守梦想小草也能做成大产业——访兰州欣海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海
- 2017-09-06甘肃省举办“大漠情 绿色梦”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