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砥砺前行 ——陇南市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原标题:精准扶贫砥砺前行
——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宕昌县车拉特困片扎峪河贫困村新貌
农户加工中药材红芪
网店员工正在包装货物
精准扶贫金融政策宣传
康县花桥村
文县碧口镇发放精准扶贫贴息贷款
本报记者 罗艳
秋日,走进陇南,瓜果飘香、景色宜人。步入昔日的特困村———宕昌县木耳乡布竜村,过去弯弯曲曲的土山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以前破破烂烂的土房子,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安装上了太阳灶;村上开办了网店、新建了文化广场,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这只是我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甘肃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陇南作为甘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全市有贫困人口130.47万人,贫困发生率53%,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实际,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开拓创新,以干克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了4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5%,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2016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通过实践,陇南走出了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六条脱贫攻坚新路子。
片区扶贫
形成扶贫攻坚“拳头效应”
曹阳是文县坪上村人,在文县县城上班。以前他回趟家要走三个小时。现在,公路硬化了,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家。
让曹阳感觉高兴的不仅于此。如今的坪上村,通了自来水,硬化了村内道路,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文化广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坪上村的变化缘于我市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
近年来,我市转变扶贫思路,把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的区域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按照“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的要求,坚持先难后易原则,先扫盲区,先补短板,先啃硬骨头,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
与此同时,强化资源整合,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安排,把省上整合下达的脱贫攻坚资金重点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
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整合各类资金53亿多元,2016年整合脱贫攻坚资金56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67亿元,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特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据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我市硬化通村道路1.2万公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万人,解决了农村11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万户,贫困村动力电和有条件的行政村通畅工程实现了全覆盖,特困片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
产业扶贫
培育群众增收“铁杆庄稼”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市之本、致富之源。近年来,我市把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主要措施来抓,每年安排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近三年新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200万亩。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亩以上,其中,油橄榄50万亩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油橄榄示范基地;核桃360万亩,面积和产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花椒250万亩以上,茶叶面积17万亩;三年累计完成经济林高接换优1045万株;大力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举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等一系列重要节会,进一步提升农特产品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16个,获得国家和省名牌奖的产品36个,全市产业扶贫带贫效果明显增加,2016年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贡献额达到2300元以上。
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个100”(发展100万亩特色经济林、争取产业扶贫专项贷款100亿元扶持1000个中小微企业、创建100个科技示范点、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00亿元)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作,已经发放贷款1000万元。
电商扶贫
走出脱贫致富“逆袭之路”
过去,陇南的农特产品只能“翘首期盼”外地客商,现在,借助网络直销全国。通过把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推产品,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90后小伙赵骎所在的礼县永兴镇捷地村,是礼县苹果的主产区。2015年底,赵骎从部队复员后,看到电商在陇南发展得如火如荼,便萌生了在网上售卖苹果的想法。
两年来,经过精心策划运营,赵骎的“礼县苹果百捷果蔬”网店销量大幅增长,店铺信誉等级就从0升到1皇冠,销售总额突破300万元。
这仅仅是陇南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
为切实解决农特产品卖难问题,我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陇南优势资源与外面市场对接的快捷通道,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钱,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2014年底,我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先后在全市9县区1365个建档立卡村中,选择确定了7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
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的信息、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放大特困片区宽带进村试点经验,着力解决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向贫困村发展,确保让贫困群众享受电商扶贫红利。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探索形成了电商扶贫“五路带动”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网店总数达到近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46亿元,累计达到75亿多元,新增就业17522人,累计达到7.18万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
金融扶贫
为群众资金短缺难题“铺路搭桥”
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短板”不补齐,“瓶颈”不破解,发展和脱贫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我市实施“3+1”金融体系建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424.1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5.9%。累计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12.8万户63亿元,发放惠农贷款22.7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1.38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安排互助资金项目2837个,其中,贫困村1365个,实现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全覆盖,资金总规模达到6.2亿元,累计发放3.1亿元,我市探索形成的“村账乡管”新模式被省扶贫办向全省推广。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探索推广“支部+群众+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和“企业+贫困户”等脱贫带动模式,组织贫困农户,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务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收入。
旅游扶贫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市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开发,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国家批准的7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和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和“百村千户万床”工程。把乡村旅游变成贫困户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基础保障,较好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市探索出了创新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采取“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康县花桥村、凤凰谷村、宕昌鹿仁村、文县枕头坝村等一批典型,走出了一条具有陇南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687.75万人,同比增长17.2%;旅游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11.32%。我市荣获“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创新奖”,康县被评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社会扶贫
集结社会力量“突围”扶贫攻坚
“自从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我们这里后,真正是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整个村容村貌有了大变化,有些贫困户也脱了贫,我们打心眼里感谢驻村工作队。”这是西和县苏合乡庞沟村村民对驻村工作队的肺腑之言。
社会扶贫作为陇南大扶贫工作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不断创新扶贫思路、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促进社会帮扶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企业、合作社、协会与贫困户之间搭建了平台。
据了解,省市县1300多个单位、4万名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在1365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帮助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对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认真开展“千企帮千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行动”等一系列社会帮扶活动。
青岛—陇南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成效初显,青岛市市级统筹的3000万元帮扶资金已经到位1650万元,18个贫困村援建项目已全面启动。
“引企入陇”取得了新进展,举办了3场“劳务就业扶贫招聘会暨技工院校招生对接会”,签约825人,东西协作扶贫帮扶实现了良好开局。帮扶单位共协调资金60多亿元,兴办实事5万多件,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组组怦然心动的数据,凝聚着全市上下奋发进取,务实苦干,决战脱贫的共识和力量;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充分展示出陇南人民在精准扶贫路上,脚步铿锵,奋力前行,决胜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本版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
相关新闻
- 2017-10-16甘肃省投资51.2亿元 建设美丽新陇南
- 2017-10-16陇南白水江林业局:强化职工健康管理促生产
- 2017-10-16陇南:井地村的“脱贫路”
- 2017-10-16【喜迎十九大】陇南宕昌县举办“喜迎十九大描绘新宕昌”书画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