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陇南: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17-09-07 09:39 来源:陇南日报 编辑:任磊

  原标题:陇南: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国家示范种植基地。

  田野处处增秀色,万千新绿入画来。

  如果把陇南大地誉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么,或连片栽植,或零星点缀的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无疑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陇南立体气候差异大,农作物种类多,农村群众大面积种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农业优势主要在特色农业产业,基于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做精食用菌、水产、蚕桑、烤烟、银杏、苗木、魔芋、蜂蜜等地方性特色产品。

  为此,我市以精准扶贫农业富民产业培育为重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的六化要求,有效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4.36亿元,同比增长5.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7元,增长13%。全市农牧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4.14亿元,增加10.13亿元,同比增长10.8%,呈现出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效益明显提高的局面。

  特别是在农业龙头企业及品牌建设上,目前,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69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8户,市级149户。按类别分:加工营销企业94户、养殖业33户、种植业42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累计达到261个,其中:无公害产地81个,无公害产品83个,绿色食品61个,有机食品17个,地理标志保护1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51.5%。陇南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独一味”、“祥宇”橄榄油),甘肃省著名商标70件。

  栉风沐雨历春夏,始得珠玑碧如玉。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希望田野,一张张熠熠闪光的特色名片,一家家蒸蒸日上的龙头企业,正演绎着陇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进行曲。

  特色农产品搭上

  “网络快车”

  本报记者 杨丽君

  “一斤土蜂蜜在线上可以卖到50块钱以上,收入还是很乐观的!”近日,记者在徽县水阳镇采访时,“陇上庄园”淘宝网店经营人梁倩娟刚刚在网上接了一单。

  201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梁倩娟开始运营淘宝店,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创下了36万元的交易额。

  被电商激活的不只是梁倩娟一个人,还有她身后的30多个贫困户,他们有的长期给梁倩娟的网店供货,有的在农闲时给她打工挣钱。52岁的石翠琴是石滩村的村民,农闲之际,她就来到网店打工,剥一斤核桃挣3元的劳务费,一天能挣到七八十元的工资。

  这只是我市通过电商销售农特产品的一个案例。从2013年开始,陇南结合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但物产丰裕、品质优良的实际,尝试用互联网手段跨越山水阻隔,通过电子商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将优质的核桃、花椒、中药材、苹果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出去。

  “我们的客户中东南沿海的居多。但前几年,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这里也是苹果产地。”康维起所言不虚。曾经的礼县尽管当地出产的苹果品质上佳,但“藏在深闺人不识”,卖不了好价钱。

  2013年从部队退伍后,赶上当地正大力扶持电商,康维起开办了网店,开始网销苹果。他的刻苦钻研,再加上当地苹果的好口味,让他的网店信誉评级不断提高,生意越做越大。到2016年,他的电商团队全年的交易额超过了3000万元。

  如今,礼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中心和29个乡镇电商协会,组建电商专业团队42个,发展电商应用企业63家,建立网店1280家,发展微店1600多家,微信卖家5000多人,遍及全国的“礼县苹果”微电商代理2万多人,优秀电商企业良源、乾宇等还在西安等地投资建设了分仓;全县17家苹果网店入围全市50强电商,跨境电商位居全省第三,礼县远亮果蔬有限公司2016年苹果出口额2000多万美元;“礼县苹果”已成为网购知名品牌,淘宝网销量稳居全国前三、西北第一。

  我市电商发展如此迅速,与政府的强力推动分不开。在陇南,从市委书记到村干部,都在用新媒体手段对农特产品进行宣传推介,许多干部更亲自开设电商网店,帮助贫困群众代销代购农产品。

  去年9月份,农业部在杭州举办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暨万众创业大会”上,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作了“让精准扶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的发言,向全国宣传了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陇南电子商务。

  去年12月,在由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湖南卫视、优酷网联合制作的节目“翻滚吧·原产地”中,礼县政府副县长刘粉梅为礼县花牛苹果代言,180秒内获591万点赞,一举拿下“镇店之宝‘人气王’”,刷新了节目记录……如今的陇南,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店”“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多种网店扶贫模式。同时,通过电商发展的倒逼,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许多农民已经形成了“依照网店订单搞生产”的习惯,产生了可喜的“涟漪效应”。

  小“核”大产业,绿了山川富了群众市委、市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构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强力推进,通过依托行政推动,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管理、推广实用技术,强化科技培训、狠抓科技示范,转变发展模式等措施,使小核桃真正成为了富民大产业——

  本报记者 马迪

  又到一年核桃成熟季节,走进成县小川镇、陈院镇等乡镇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核桃林挂满了成熟的果实,农民们每天早出晚归忙碌着采收核桃,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的10多亩种有核桃树的地流转给了示范园,每亩每年有500元的租金和2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而且流转土地上的核桃由我自己采摘销售,同时,我和妻子长年在园区做除草、松土、施肥等管护工作,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陈院镇梁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四平,这几年不仅靠着自家土地流转“坐地生财”,还在园区打工,成了“上班族”。

  据介绍,截至2016年,我市核桃种植涉及9县(区)、179个乡镇、2538个村,为全国第二大核桃产区。成县、两当、康县已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其他县区在核桃产业开发的区域内,形成了一批重点乡镇、专业村社、产业片带、示范园区和规模种植大户。我市核桃总面积已发展到410.09万亩,年产量9.37万吨,年产值达18.03亿元,产区户均5522元,人均1190元。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完成核桃高接换优225.22万株,共嫁接换优核桃树1000多万株,占总株数的三分之一,使全市核桃良种化率达到了65%。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通过突破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采用高接换优的技术措施,提高良种化率,并将新建和改建一批高水平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引导更多的群众科学栽植管护。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继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服务格局,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花椒红似火,生活富足日子似“蜜”

  市委、市政府把花椒产业作为加快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按照“降高度、增密度,推无刺、强管理、促效益”的思路,狠抓品种更新和低产园改造,花椒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报记者 罗艳

  “今年花椒产量高,价钱也不错,我家20亩花椒净赚了10余万元。看来,当初种植花椒我是种对了!”武都区马街镇沙坪村“花椒大王”杜社林高兴地告诉记者。

  杜社林是沙坪村花椒种植大户,二十年前,他就开始种植花椒树。2016年,在政府帮助下,他家750多公斤花椒每公斤卖到140多元的好价钱,产值近8万元。

  据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负责人尚贤毅介绍,我市花椒主要分布在“一区五片”(武都区、宕昌县沙湾片、文县临江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县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发展乡(镇)81个、1132个村、92万人,分别占全市的42%、35.4%和37.4%。

  尤其是武都区连续九届成功举办“中国甘肃武都·花椒产销对接暨经贸洽谈会”,引八方商客云集武都,通过集市贸易、现场观摩、产业论坛等多种方式使外界对武都花椒进行深层次的认识,让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主要花椒市场。

  目前,武都花椒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农民收入占比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花椒主产区中,武都花椒以其优良品质一枝独秀,成为全国知名地域品牌。

  我市花椒种植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建成了基础稳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一区五片”花椒产业基地、片带。同时,花椒产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良种化进程逐步加快,营销加工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如今,陇南花椒以其优良品质先后荣获外贸部优质产品奖、全国林果名优新产品金奖等多个奖项;武都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花椒之乡”;文县被确定为花椒基地建设县。

  截至2016年底,全市花椒总面积达到218.24万亩,产量3.46万吨,产值37.96亿元,宜椒区椒农人均收入4180元。

  “舶来品”落地,遍地流淌“液体黄金”

  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使其成为陇南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奠定了在中国油橄榄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马海涛

  “5000亩油橄榄全部进入盛果期,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这可是一笔大收入!”武都区玉皇乡小石村油橄榄种植大户黄得林高兴地告诉记者。

  2015年春节期间,黄得林从外地回家探亲,了解到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扶持发展油橄榄产业,他于是承包了5000亩荒山荒坡,修通了2.5公里的田间道路,带领当地群众栽植油橄榄走上了致富路。

  金秋时节,武都区白龙江沿岸,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陇南的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保持全国第一。截至目前,我市已发展油橄榄基地54.665万亩,占全国的58%;年产油橄榄鲜果2.535万吨,占全国的72%;年产初榨油3803吨,占全国的72%;综合产值达12.51亿元,占全国的75%。

  同时,我市积极收集引进油橄榄品种114个,建成了亚洲收集油橄榄品种最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积极培育良种苗木销售到全国27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

  在初榨油生产能力方面,我市现有加工企业14家,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初榨油生产线17条,占全国生产线总数的65%,拥有每个榨季处理油橄榄鲜果近3万吨的生产能力。

  此外,我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油橄榄研究所,加强与国际专家的学术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3个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重大科技项目4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研发出了食用橄榄油、橄榄油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项60多项。

  我市油橄榄产业的成功发展,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如今,陇南油橄榄产业遍布武都、文县、宕昌、康县四个县区42个乡镇、338个行政村,涉及40万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600户、贫困人口3.44万人。

  致富“金条条”,“千年药乡”焕发新姿

  市委、市政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的收入为工作重点,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实施好中药材项目,中药材产业开发取得进步——

  本报记者 姚琴

  “我们这里气候高寒阴湿,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每亩地的药材收入有2000至3000元,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宕昌县木耳乡马莲村村民李筛珍告诉记者。

  宕昌县是甘肃南部的一个贫困县,也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截至目前,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5%以上。

  不仅仅是宕昌县,据市中药材产业开发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强化举措,科学规划,全面做好产业调整升级,快速推动了中药材标准化栽培进程。

  2016年,我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5.88万亩,其中党参、红芪、当归、大黄、半夏等道地药材总面积达到66.53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7.20万吨,同比增长7.97%,总产值20.39亿元,同比增长11.42%。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40.67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宕昌县通过招商引资,在哈达铺华昌药材城建成占地90亩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园,该公司按照略高于市场的价格,与全县1.4万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2.8万亩中药材订单。此外,落户康县王坝工业园区的20万亩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正式签约,将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市通过政策、资金的产业扶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形成了中药材产、供、销一条龙的良好开发格局。特别是借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目前,中药饮片、药膳包等系列产品已经上架淘宝店铺和实体门店,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拳头产品。据了解,2017年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将继续以抓好种植环节技术服务、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品种更新等方面为重点,积极探索旅游观光与中药材示范园结合的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蔬菜产业2016年新增蔬菜面积1.54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0.5万亩),总面积达到67.24万亩,同比增长2.34%,总产量144万吨,同比增长3.47%,总产值18.06亿元,同比增长2.03%。

  苹果产业2016新增水果6.02万亩,其中新发展苹果2.52万亩,苹果总面积达到70.30万亩,同比增长3.72%;苹果总产量39.08万吨,同比增长3.17%,总产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4.92%。落实苹果综合管理60.2万亩。

  水产产业2016年新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12.7亩,水产养殖总面积达4.6万亩,新增网箱230只,网箱总数达到2930只;水产品总产量2450吨,完成省厅下达2400吨任务的101.1%。

  马铃薯产业201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54.72万亩,完成省上下达任务150万亩的103.15%;总产量达到139.56万吨,完成省上下达任务137万吨的101.87%;总产值达到22.33亿元。

  茶叶产业2016年文县、康县、武都区新发展茶园0.8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7.1万亩,同比增长5.04%,茶叶总产量1335吨,同比增加2.53%,产值2.32亿元。改造低产茶园2.5万亩,完成茶园综合管理16万亩。

  食用菌产业2016年食用菌生产1220万袋,其中栽培黑木耳320万袋、香菇580万袋、灵芝100万袋、平菇220万袋;发展药用菌天麻15万窝、猪苓15.5万窝;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86万吨,产值达到3.72亿元。

  畜牧产业2016年牛存栏39.48万头,出栏18.58万头;羊存栏40.15万只,出栏28.47万只;猪存栏101.12万头,出栏130.28万头;鸡存栏528.29万只,出栏747.57万只;肉蛋奶产量16.81万吨,蜂蜜产量1783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2.23亿元,同比增长8.6%。

  蚕桑产业2016年新建密植丰产桑园2560亩,桑园总面积达到7.6万亩,完成桑园标准化管理4.2万亩;养蚕8500张;产鲜茧320吨;总产值1300万元,同比增长16.49%。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10万袋,养殖桑园生态鸡3万只。

  生态养殖产业全市大力培育以生态放养鸡、中蜂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产业,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16年,出栏生态鸡444.38万只;发展中蜂养殖户8043多家,蜂产业养殖规模达到22.63万箱,其中中蜂养殖18.6万箱,蜂蜜产量1783吨。

精彩推荐

  • 兰渝铁路正线归位拨接施工在兰州东站展开(图) 兰渝铁路正线归位拨接施工在兰州东站展开(图)
  • 甘肃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在行动万众一“新”为创城(图) 甘肃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在行动万众一“新”为创城(图)
  •  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大队长赵志军:为保群众利益打击经济犯罪绝不手软(图) 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大队长赵志军:为保群众利益打击经济犯罪绝不手软(图)
  • 兰州各大高校迎新(图) 兰州各大高校迎新(图)
  •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甘肃省表彰特级教师和“园丁奖”获得者(图)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甘肃省表彰特级教师和“园丁奖”获得者(图)
  • 13项国内外高水平剧目将在甘肃敦煌集中上演 13项国内外高水平剧目将在甘肃敦煌集中上演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陇原新成就】凝心聚力奔小康(组图)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陇原新成就】凝心聚力奔小康(组图)
  • 兰州焦家湾街道查漏补缺 已完成市区督查整改事项20余项(图)    兰州焦家湾街道查漏补缺 已完成市区督查整改事项20余项(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将组建省职业师范学院 学生毕业
2   林铎在平凉调研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工作
3   甘肃省委农工办和省扶贫办发出通知 迅
4   九色甘南香巴拉·玛曲第十一届格萨尔赛
5   2017兰州第二届青岛啤酒节开幕了!(组
6   甘肃省村干部基本报酬补助标准 每人每
7   甘肃省通报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考核结果
8   再见了最可爱的人!文县灾区群众泪别武
9   兰州新区获批五周年| 兰石集团的“浴火
10   图解:这次陇南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 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