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小学:新版语文教材“长相”变了,内容也大变
原标题:兰州市中小学校昨起陆续开学报名
新版语文教材“长相”变了,内容也大变
书店里家长孩子忙着购买教辅书。首席记者 裴强摄
中国甘肃网8月25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记者 武永明)8月24日起,兰州市中小学生陆续开学报名,部分中学生将于8月25日开始上课。今秋新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使用新版语文教材。新版语文教材不仅“长相”变了,而且,内容也有很大变化。
新版“部编本”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4年,于2016年获批准投入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去年,新版教材在一年级和七年级中发行并投入使用,新版教材在一年级投入使用的范围达50%,七年级约60%。今年秋季开学起,新版教材将成为统编教材,这也是白话文兴起后我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篇幅加大,学生会不会不适应?当日领到新书的兰州八中初二学生张琦很淡定。她说,今年暑假她从表姐那儿借来初二的旧版语文教材温习,感觉新旧版教材在内容上的变化很大,但难度上没有太大区别。
记者在西北书城看到,新版语文教材的使用使得古诗词书籍成为“香饽饽”。工作人员说,古诗词书籍几年前少人问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让“古文热”席卷全国,这表明,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寒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家长来这里购买古诗词书籍。
除新版语文教材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历史两科教材也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和七年级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级和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语文:变成16K大版增加古诗文
兰州三十四中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金蓉老师:
新版语文教材有哪些变化?
1.传统篇目增多
较旧版语文教材,新版语文教材的“长相”大了一圈,由之前的32K小版变成16K大版,图文并茂,学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同时,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增加有古诗文,小学六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选了29篇,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新教材体裁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2.倡导亲子阅读
新教材对家长也提出了要求,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充满童趣的儿歌、诗词,常常能激起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来,这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培养学子读书的兴趣,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目的就是让家长也要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
3.侧重阅读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戏”。此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其中,名著导读一改从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种读书方法。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
4.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新版语文教材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5.先认字再学拼音
与往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不同的是,此次新版语文教材打破了这一传统,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你、我、他”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然后边学拼音边认字。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孩子们对语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老师学生家长如何做?
今秋开学后,小学、初中将统一使用新版语文教材,变化后的新教材对老师、学生及家长提出了哪些要求?又该怎么做?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明显高于人教版教材。在古诗文的选择上,面更广了,加入了一些并不为大家熟悉的作家作品;诗歌的难度有所增加,不只停留在背诵上,更加注重对诗歌的诵读鉴赏能力。同时,调整了课外古诗词在课本中的位置,将八首古诗词分成两部分放在书本的中间和最后位置,而不再像人教版课本将他们附在课本的最后,并且题目由原来的“课外古诗词”变为“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教师、学生、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上,不再是只教会学生如何背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诵读”做起,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古诗文素养。
对学生来说,要在识记背诵的基础上,加强对作者及背景知识的了解,走进古诗文,体会古诗文的美。养成每日诵读的习惯,大声读出来,在细细品味中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作为家长,要起到督促、指引作用,帮助孩子做好计划,持之以恒地学习古诗文;让孩子多看一些相关类型的电视节目,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有更强劲的动力坚持下去。
道德与法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兰州十九中教育集团下沟校区黄剑:
人教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在编写中注重导言的引领作用;重视教材的思想性、避免表面化;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思辨性;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栏目形式多样,各具功能;版面设计新颖,活动丰富。
1.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探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和其他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璧》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地努力。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
历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兰州三中叶帆老师:
新版教材首先是在体系上,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第二就是教科书的编写方法,打破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它穿插了很多在课堂上即兴参与的小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得到体现。新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事,使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始终。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重视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向学生展现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是学好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对培养健全人格和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相关新闻
- 2017-08-25张掖肃南县明花乡“快乐老乡”唱响民族文化大戏(图)
- 2017-08-25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瓜园村农民在稻田里除草(图)
- 2017-08-25专家齐聚敦煌纵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2017-08-25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在敦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