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永远的背影——范长江纪念馆考察记
7月14日早晨八点半的内江被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着。“重走中国西北角”——成兰纪行小分队一行25人驱车赶往范长江纪念馆考察。遥想82年前的今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也是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中开启了他的中国西北之行。
须臾,大巴车已停在纪念馆门前。在朦胧的烟雨中,原本就十分肃穆的园林更是增添了几分寂静,正门前范长江为鲁迅先生题写的“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此时也显得更为苍劲有力。在我看来,这句话恰恰是范长江及其记者生涯的真实写照。园内象征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范长江新闻林”,池中田田的荷叶,无不展现着这位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开拓者的精神与品格。
范长江文化墙的设计思想是一摞摞报纸的结合,黑色代表着油墨,点亮的内容为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摘录。魏依 凡摄
范长江出生于一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年代。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青年时期的范长江立志要报效祖国。18岁开始,范长江先后求学于中法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和北京大学,试图寻找医治中国、振兴中国的良方。在认清大学教育无法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之后,范长江毅然放弃求学,投身挽救民族危亡与国家危难的最前线。他坚毅的背影,奔赴在抗战的路上。
自此,范长江迈进新闻事业的大门。在全民抗战风潮日益高涨,而蒋介石消极抗日的社会背景下,他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他期望自己能像鲁迅先生一样,通过自己的如椽巨笔,反映时代苦难、寻求民族出路。为了解中国社会的客观现状,他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这个神秘的中国“大后方”的社会现实。这一路千山万水,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考察又谈何容易!10个月在刀刃上走过,他写就的大量通讯报道和实地考察资料,成为国人了解西北的一扇窗口。他执着的背影,行进在新闻事业的路上。
1937年2月9日,范长江到达延安,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两人彻夜长谈。魏依凡 摄
范长江作为国统区第一位新闻记者到达延安。在与毛泽东的彻夜促膝长谈中,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从此,他坚定了自己后半生追随共产党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重要职务,但他依然不忘初心,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摧残和折磨下,他仍然至死保持着讲真话、说实话的一贯作风。他忠贞的背影,坚守在国家复兴的路上。
古语云:“薪尽火传”。克己奉公、与时俱进、坚韧不拔已俨然成为滚滚的长江精神,成为国家、民族之魂。如今,到范长江纪念馆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纪念馆周边的村民以及慕名而来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此沐浴着长江精神的光辉。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魏依凡 指导教师 魏占兴 郭翠玲 王臻
相关新闻
- 2017-07-29“第四届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采访活动启动 陈青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
- 2017-07-28“第四届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启动
- 2017-07-28“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在兰启动
- 2017-07-27“2017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在兰州启动 陈青为采访团授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