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忆往昔峥嵘岁月 ——三位“老酒钢”的见证

17-08-06 09: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任磊

  “我是看着酒钢长大的,嘉峪关就像是躺在酒钢的怀抱里。”已经73岁的徐宗采老人说。

  傍晚时分,穿过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我们终于找到了徐宗采老人。他是酒钢的退休职工,现在正靠在座椅上,闲适地望着湖中的飞鸟。这里是酒钢公园,对市民免费开放。园内的人工湖颇具规模,凭着石栏可以看到不少红鲤在游弋。岸边的杨柳生长繁密,枝条低垂,在若有若无的晚风中拨弄着湖面。倘若没有见过嘉峪关城外的茫茫戈壁,我们根本想象不到自己正身处西北。

(夕阳下的酒钢职工公园人工湖 樊智宇 摄)

  现在的嘉峪关市就像一颗珍珠,湿润、纤尘不染。但从古至今,这里从不缺少热血和豪情。它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命运,是从六十年前开启的,并且始终与酒泉钢铁集团牢牢系在一起。我们在嘉峪关市寻觅了三位度过这段岁月的老人,徐宗采爷爷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喜欢来公园垂钓的老先生,正是当年支援建设酒钢大军中的一员。回首那段岁月,他有些感慨地追忆说:“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都还只是一片戈壁荒滩啊。”

  一穷二白的初创

  徐宗采祖籍江苏,1955年,父母带着八九岁的他离乡北上,在本溪参与建设东北。十年后高中毕业,他被酒钢的半工半读学校所录取,也就由此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当时都想着,越到艰苦的地方越是光荣。这个地方是最艰苦的,能叫我来,那多了不起。”徐爷爷乐呵呵地说着,声音中透着浑厚的豪情。

  徐宗采到达嘉峪关的时候,酒钢还在筹建之中。在这之前,酒钢工程项目曾因物资供应困难被迫下马,五万人的酒钢建设大军被遣散,仅余一千多人留守,直到1964年项目重启。1965年,当徐爷爷这批来自各地大中院校的毕业生来到酒钢时,这里几乎还是一片寸草难生,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

  “我们到这儿的时候,情况已经改善了一些,原来第一批来这儿留守的人,那更苦。”在那段困难时期,他们住的是一种叫“地窝子”的地洞,吃的是掺着骆驼草的粗粮。每当戈壁滩上的大风吹来时,他们只能用体重去压住地窝子上的遮盖物,但稍不注意,会把薄薄的顶棚踩穿。而对于骆驼刺粗粝的口感和中药般的苦涩,他们只能配着大碗开水冲服,来缓解生理上的不适。

  1967年,徐爷爷正式参加酒钢的工作,虽然在学校里学的是电气,但因为酒钢尚在筹建阶段,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所以参加的都是土建工作。“我们做的都是民工的工作,帮忙建厂房。”徐爷爷打趣说。作为当时比较高级的技术人员,干的却都是粗活累活,徐爷爷对此毫无怨言:“那时分配工作,没有说对口不对口的,学生们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上着学也随时准备吃苦。”在被问到是否后悔当年做出的决定时,他说:“没有后悔过,虽然那时是觉得和预想有一些落差,但是大家都在一起,又年轻,有说有笑的也就过去了。”对这段经历,徐爷爷没有表现得太过感慨,描述得颇为平淡,似乎在这个年纪回望过去的激情,已沉为另一种更醇厚的味道。

  铁人们的会战

  随着生产建设的展开,酒钢的生活设施逐渐完善,镜铁山矿区和一号高炉也有了雏形,越来越多的人员被调入酒钢。我们找到的第二位老人,范忠孝爷爷,就是在这时从新疆7969部队复员。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当时的820部队,以及来自陕西,沈阳的其他部队。提起为什么来到酒钢,范忠孝老人回忆到,作为曾经的人民子弟兵,这是他应该做的。

(正在向我们讲述当年时光的范忠孝老人 樊智宇 摄)

  这批复员军人从各地到达嘉峪关时,是1969年九月。次年春天,“全国抬酒钢,确保十一出铁”的大会战就展开了。即确保要在国庆之前,炼出第一炉铁。会战期间热火朝天,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工作景象。范忠晓老人说:“那时候人性格单纯,思想不那么复杂,不会各顾各的,都是一心向着集体。也不讲究什么荣誉,反正好好去干,把工作干好就行。”

  会战时大家干的都是能干的粗活,不需要用上特别多的专业知识。在当时,除了矿区和铁厂原有的工人之外,酒钢所有的领导和文职人员,职工家属,甚至不属于酒钢的当地11W变电所的人员,都参与了这场大会战。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有一位女劳模让徐爷爷印象深刻:“她穆素英(音)是劳模,在高炉建设,吃在现场,干在现场,女同志干了两天两夜,都不带睡觉的。”

  对于这种非同寻常的激情,徐宗采回忆说:“会战时所有人都尽力。也许会有个别偷懒的人,但是没有人会去注意他,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跟偷懒的比的。你要说谁的思想境界高到哪去,可能都大家都是普通人,就是这个平台比较高,大家都这样,所以都尽力都干去了。”

  后世,当人们概括从这段历史中诞生的“铁山精神”时,曾为第一句是用艰苦创业还是艰苦奋斗争议良久,最后敲定为艰苦创业,那是因为艰苦奋斗强调个人,而创业则有更多的集体意味。酒钢的成功创建,正是在这种集体氛围的强烈感召下,所焕发的奉献意识的结晶。

  在沸腾般的热情中,1970年的9月30日,酒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此时离1958年项目上马,已经过去了坎坷的十二年。这些老人在当年的奋斗,结束了酒钢有厂无铁的历史,“酒泉钢铁公司”这个项目,直到这时才算屹立在了雄关脚下的戈壁滩上。

  新时代的变化与展望

  七十年代末,酒钢才开始面向甘肃本地招工。酒泉本地的李学寿老人,就是在这时进入酒钢。

  此时酒钢的生产已经走上正轨,但工人的工作仍然十分艰辛。他回忆说:“出矿的时候,那个油和洗矿粉的泥浆满脸满身给你糊着,身上就不讲究洗衣服,用刀片一层一层刮出来。”

  李学寿当时在矿山,负责用风镐进行湿式打眼的作业。一个班的时间下来,身上都是湿透的,去烘干室把衣服挂在那,烘到倒班的时间还烘不干,拧起来还淌水。

  “我们那些退离休的老人呀,大部分都是关节炎。”他苦笑着说。

  那时已是改革开放后,火红的激情在社会上渐渐褪去,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对于李学寿老人来说,那就是现在的人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家庭和私事:“既然到这个地方来了,总的也是为了家庭,当时我的家也是农村的。在这能有个工作也就不错了。”

  近年来酒钢为了招录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嘉峪关盖了许多大学生公寓来改善条件。但是这一批批大学生大部分只在酒钢留了一两年,之后或是吃不了苦,或是为了前程各奔东西。徐爷爷痛心地说:“如果65年来的那批人有这种思想,那酒钢就不可能干成。”

  徐宗采老人说:“这帮岁数大的人,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帮人思想也有变化,私事也有。但那时候,没有后悔之想,更不会半途走人。”

(酒钢厂区现在的大门 樊智宇 摄)

  无论往事是辉煌还是坎坷,徐宗采,李学寿,范忠孝三位老人,都已到了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幸运的是他们的身体都还健朗,子女也大多生活在嘉峪关,有的继承了他们的道路,进入酒钢工作。

  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如今都已改去乡音,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嘉峪关人。反倒在回归故里的时候,会被人误认为他乡之客。

  在他们的叙述中,总在回忆的,是年轻时的激情;总在提起的,是集体主义情怀;总在强调的,永不后悔的奉献。

  能见证并亲历一座城市从戈壁滩上崛起,这是极少人能体验的,用一生来诠释的浪漫。而嘉峪关也正以小城其特有的小确幸的柔情,抚慰着老人们奉献的心。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开展,这座丝路钢城会将“铁山精神”传承,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从前,嘉峪关是躺在酒钢的怀抱里,现在嘉峪关和酒钢已经携手同行,互相哺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嘉峪关这座“铁血钢城,千年雄关”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新篇,而这,将由下一代人继往开来,乘风劈浪。

(嘉峪关诚信广场——酒钢公司大楼,气势恢宏 樊智宇 摄)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吕中奇 樊智宇 指导老师 马萍 侯宇琦 王臻

精彩推荐

  • 兰州市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启动 有关区县的61个乡镇被列为重点对象 兰州市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启动 有关区县的61个乡镇被列为重点对象
  • 兰州:小伙公交车上中暑热心阿姨帮忙急救 兰州:小伙公交车上中暑热心阿姨帮忙急救
  • 兰州晚报:高铁时空转换的幻想 兰州晚报:高铁时空转换的幻想
  • 81、140、146路公交年内全部更新81路将延伸至九州地区 81、140、146路公交年内全部更新81路将延伸至九州地区
  • 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记者名义丝路研学”大学生记者团来到甘肃(组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记者名义丝路研学”大学生记者团来到甘肃(组图)
  •  张掖高台县宣化镇村民在百亩高原夏菜示范点种植秋茬作物(图) 张掖高台县宣化镇村民在百亩高原夏菜示范点种植秋茬作物(图)
  • 冯健身主持召开省政协党组会议 安排部署省政协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冯健身主持召开省政协党组会议 安排部署省政协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 甘肃省修订发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甘肃省修订发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
2   【陇人相·八一特刊】我是一个兵,有爱
3   杨涛任庆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谦不再
4   甘肃省高速公路将于8月10日零时起 严格
5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
6   H5 |八一建军节90周年献礼 跟着小编一
7   庆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8   甘肃省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军地座谈会在兰
9   H5 |甘肃省纪念建军90周年大型图片展
10   建军90周年图解|十八大以来军事立法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