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草原孩子的乌妈妈——记酒泉肃北蒙古族学校教师乌日娜
原标题:舍不得草原孩子的乌妈妈
——记肃北蒙古族学校教师乌日娜
1985年,乌日娜一毕业就来到肃北县蒙古族学校任蒙语教师,从教32年,乌日娜收获不少荣誉:酒泉市“骨干教师”、酒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此外,她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书法家协会会员、肃北县民间文化协会副会长……但乌日娜最钟爱的,始终是教师这个称谓。
A
播洒爱心,抚慰学生心灵
1998年,乌日娜的丈夫病逝,她悲痛欲绝,情绪一度陷入谷底,面对学生时也没有了往常的笑脸。当她偶尔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表情,乌日娜忽然意识到:个人家庭不幸是一个人的不幸,教不好学生就将是许许多多家庭的不幸。相对于许多家庭的不幸,自己的这点悲痛算不了什么。面对着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乌日娜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
与不少地方一样,乌日娜所在地区的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这就使得肃北蒙古族学校出现了不少留守儿童,而乌日娜任教的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是最多的。班中有一名学生,性格活泼、乐于助人,但社会交往关系比较复杂,无心学习。在别的教师眼中,这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孩子。但乌日娜并不这样认为,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她很清楚,孩子并不是多么讨厌学习,只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才逐渐产生了厌学行为。“我心中更多的是着急。”乌日娜说。于是每天放学后,乌日娜都与孩子的监护人联系,然后直接将孩子们带回家中耐心辅导,并为孩子做上一顿美味的“妈妈餐”。即使在周末,乌日娜也邀请孩子到家里来,跟孩子一起吃饭、出游,给了孩子家人般的关怀和温暖。
爱的力量最强大。在乌日娜多年的爱护下,许多曾经离经叛道的孩子慢慢回归了校园生活,而她帮助过的孩子都亲切地喊她“乌妈妈”。
B
勇于开拓,探索育人新路
在乌日娜任教的班级中有名学生,对学习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无论怎么开导都没有发挥作用,怎么办?乌日娜想来想去,决定与这个孩子做个约定:每天放学后的30分钟归乌日娜所有,帮助他解答疑惑。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名学生随后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很好成绩。
32年寒来暑往,乌日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但她对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退。经过多年探索,乌日娜摸索出“读、议、做、讲、练、思”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她辅导学生在八省区蒙古语文文学作品大赛中斩获好成绩。乌日娜的研究成果也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各项教学评比中获得殊荣,2012年更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酒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C
情系教育,提升教学品质
在荣誉面前乌日娜依旧清醒: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蛰伏已久的声音越来越清晰——退休以后谁来接班?深思熟虑后,乌日娜向学校提出实施青蓝工程,全面开启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建议得到学校肯定后,乌日娜成为行动的第一人,不仅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青年教师,还将教学之余收集整理的家长意见和建议全部提供给青年教师,协助他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班风、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肃北蒙古族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不仅承担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担负着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传承民族文化不仅要有文化氛围,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编写一本适合蒙古族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教材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首要工作。
有着丰富民族文化教学经验的乌日娜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首先从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开始,将教学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阅读各类教学科研刊物。带领蒙语文组学科骨干搜集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同时还在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素材,积累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终于在2010年编写完成了以当地和蒙古族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可爱的肃北》校本教材。通讯员朱蕊兰州晚报记者刘学智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7-15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公布 金昌紫金云大数据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示范项目
- 2017-07-157月15日桂林航空开通兰州—桂林往返航线
- 2017-07-15确保宝兰高铁客流及时疏散——1路 35路 BRT公交线末班车延时至24时
- 2017-07-15甘肃省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超2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