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思路一变地生金——定西市安定区发展草产业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

17-07-14 08:1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专题】喜迎十九大

  原标题:思路一变地生金

  ——定西市安定区发展草产业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

  记者 宋振峰

  说起定西市安定区的特色产业,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洋芋。盛夏时节,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却发现,马铃薯在安定区一业独大的局面如今得以打破,“小草”——那些毫不起眼的作物,担当起了特色产业的另一个大主角。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引领下,安定区积极开发草产业,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使草牧业快速发展。目前,安定区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82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研发的草产品有草粉、草块等12大类。

  以草产业开发为契机,安定区将饲草饲料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着力推动草食畜牧业升级,让农民有了脱贫致富的“新钱袋”。现在,随着年青贮饲料产量攀升到全国各县区首位,安定区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存栏达到100万个羊单位。当地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粮经饲”种植结构由2010年的“6∶3∶1”变为2016年的“4∶3∶3”。

  小草,何以从安定区干旱贫瘠的土地中破土而出,长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从“种粮食”到“种饲料”

  “拿粮食当草卖?疯了?”两年前,安定区宁远镇前川村村民屠聪明听到这个消息,头摇得像拨浪鼓。

  如今,他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还是当饲草卖好!去年,我们这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好多玉米地都没啥收成,幸亏我家大多数地种的是草——饲用青贮玉米,一亩产两吨半青贮饲料,20亩卖了3万多元。”

  今年,屠聪明家40亩地,光草,就种了两样。21亩的饲用青贮玉米,15亩的苜蓿。洋芋才种了3亩。而3年前,屠聪明种的是20多亩洋芋,玉米不到10亩,还是普通的旱作籽实玉米。

  屠聪明种植观念的转变,生动地映射出了安定区草产业的蓬勃发展。

  安定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制约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而种植牧草对于土地要求低。当地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又利于牧草的生长。同时,种草,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自不待言。

  上世纪80年代,安定区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开始规模种草。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指引下,区里种植的商品草面积上了一个大台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量更高,这意味着对饲料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我国优质饲草缺乏,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安定区瞄准这一重大机遇,结合国家级草牧业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区、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区试点,大力开发草产业,每年种植高粱、燕麦、饲用青贮玉米等一年生饲用作物25万亩以上。

  从“为种而种”到“为养而种”

  真金白银最有吸引力。

  虽然屠聪明说不上供给侧改革的含义是啥,但他知道,改种粮食为种饲用作物,正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为市场上卖饲草挣钱。

  屠聪明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我们就盯着秸秆发黄,等着玉米棒子完全成熟了才收。现在,种饲用青贮玉米,一亩比籽实玉米多卖三四百元。”

  屠聪明觉得,与原来的籽实玉米收割相比,饲用青贮玉米操的心还少。青贮玉米在玉米棒子成熟度达到60%时,就连秆带穗拉走,省了掰玉米、运送、晾晒、脱粒、粉秸秆等费时费力的收获活计。“省时省工省力,收割费用还降低了。”屠聪明说。

  在他看来,种地膜洋芋,麻烦,也费工夫,光杂草一项,一年最少得除三四回,正常年景收入也不如青贮玉米高。

  对安定区很多农民来说,改种粮食为种饲料,不是单纯的“为种而种”,而是“为养而种”。

  “种了草,牛、羊的饲料就不发愁了。”在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贫困户付贵现在家里的26亩地,除种了2亩洋芋外,其他都是草,7亩饲用青贮玉米,4亩燕麦,还有12亩的苜蓿。

  草种这么多,关键是他养的牛、羊越来越多。这两年,靠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他家养的羊从以前的两三只增加到了12只。去年,60岁的他还破天荒地养起了牛。“前一阵子,刚下了牛犊,养上一年,能卖上万元。”付贵说。

  “我们将村子附近的草垛子都买完了,还不够合作社养的180头牛吃,买外面的草又不划算。”定西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军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安定区青岚山乡青义村流转了3000亩地,种了1000亩红豆草,2000亩紫花苜蓿。今年,他又在青岚山乡的榆林村,流转了2000亩地种紫花苜蓿。

  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就地转化,又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牛的饲料不愁了,加上有了青贮饲草‘绿色面包’,肉牛的增重还明显,合作社社员养牛的信心越来越足了。”付军说。

  以畜定草调结构,安定区草产业按下快进键。今年,安定区新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12.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燕麦、甜高粱等饲用作物30.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齐头共进,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从政府主导到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

  屠聪明种草不发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销路有保障。每年,他都会将草卖给离家不远的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

  在江苏打工十多年的王聪林,今年回到了家乡安定区,在宁远镇王坪村流转了500亩撂荒地,种饲用青贮玉米。让他敢种这么多草的,正是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提供的“底气”。饲草怎么种植,啥时收割,什么样的品种市场欢迎……这么多年没种过地的他,碰到问题,也有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技术培训指导。

  让饲草有人收,有市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草产业的过程中,安定区让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不能倚重政府推动的老路,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快‘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依靠市场手段优化配置、提升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安定区区委书记赵众炜这样说。

  安定区积极鼓励、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和合同收购,把种植、收获、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构建起“种植—青贮—饲喂”草畜一体化经营模式。

  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依托草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0多家,50亩以上的牧草种植大户3397户,这些快速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活跃在牧草种籽基地建设、人工牧草建植、牧草机械服务和加工及草畜一体化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着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的基础是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也直接带动着产业链升级。青贮饲草营养成分如何更好地得以保存?如何得以远距离运输……瞄准这一系列问题,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研发的甜高粱青贮裹包处理生产工艺等4项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2项混合裹包青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定颁布的1项青贮裹包饲草地方标准和8项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内青贮裹包技术标准的空白。公司也成为国家牧草联盟裹包青贮饲草研发中心。

  草产业的发展,还有力促进了安定区生产生态的有机结合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一些贫困村撂荒地越来越多。现在,安定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投入草产业的开发,使大面积的弃耕或撂荒地得到重新启用。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流转弃耕和撂荒地种植各类牧草和饲用作物达到16万亩,占全区弃耕和撂荒地的60%以上。满目的青草,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利用,而且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草业开发促进了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的发展。账越算越清,安定区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打造全国干旱半干旱区草牧业发展示范区、甘肃省草业大区、草产业基地核心区和草食畜牧业强区。

精彩推荐

  •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 【专题】迎接党的十九大——脱贫攻坚看甘肃 【专题】迎接党的十九大——脱贫攻坚看甘肃
  • 酒泉阿克塞县:好生态引得天鹅来(图) 酒泉阿克塞县:好生态引得天鹅来(图)
  • 酒泉金塔县三合乡大柳林村种植户采摘辣椒(图) 酒泉金塔县三合乡大柳林村种植户采摘辣椒(图)
  • 定西市:翻砂铸造 曾经赚钱营生如今成稀奇事 定西市:翻砂铸造 曾经赚钱营生如今成稀奇事
  • 藜麦观光塔在金昌市永昌县落成 藜麦观光塔在金昌市永昌县落成
  • (十九大代表风采)胡中山:“逼”民奔富的产业书记 (十九大代表风采)胡中山:“逼”民奔富的产业书记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19个项目齐亮相 助推定西非遗文化巡展活动(图)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19个项目齐亮相 助推定西非遗文化巡展活动(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委第一至第四巡视组集中进驻 对
2   砥砺品格 奋发有为 建功立业——《习近
3   【陇原视觉】和平使命 维和勇士再出
4   砥砺奋进的五年,给你的家乡投一篇
5   秦直道中国(庆阳·合水)乡村马拉松赛
6   甘肃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
7   甘肃金昌迎来“赏菊季” 近百种菊花戈
8   甘肃省委巡视组第一批集中进驻4家单位
9   绿色开发 深度转化 延伸增值 循环利用
10   图解:喜迎十九大| 这90个新名词必须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