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见闻(图)
原标题:戈壁滩上“点石成金”
——酒泉市肃州区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见闻
农民在肃州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育苗棚内浇水。酒泉日报供图
农民在肃州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洋葱育苗大棚里劳动。酒泉日报供图
近年来,酒泉市肃州区积极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在荒滩戈壁上,将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创新举措被称为“戈壁农业”。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具有投入少、成本低、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通过储运加工、品牌打造,实现“点石成金”,力争把戈壁滩打造成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一
肃州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效耕地面积为60多万亩,可利用戈壁荒滩面积达100多万亩。
位于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北滩的温室区,原来是一片戈壁滩,能见到的植物,只有蓬草和芦苇。如今,正是这片曾经遍布盐碱的戈壁滩,经过改造成了高效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区,一座座温室拔地而起。这便是肃州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也是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园区之一。
“在戈壁搭建日光温室,我们没有占一块耕地。”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霞介绍。
肃州区属典型绿洲农业区,2012年1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肃州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结合区内戈壁荒漠多的自然条件,规划建设了总寨、银达、西洞3个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园,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科技力量,研究开发出适合本地气候、地域特点的戈壁日光温室新结构和新技术。目前,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面积已经达到1.18万亩,带动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要把戈壁滩变良田,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土壤。如果从现有的耕地上取土过来,会对土地造成新的破坏。”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说,在戈壁滩上建日光温室,对于习惯了传统种植的人们来说也许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在肃州区已经成为现实。
二
“我们主要以玉米秸秆、牛粪、废旧的蘑菇菌棒为原料,配制栽培基质,代替土壤,解决了缺土问题。”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崔海成说。
“戈壁滩上种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起初也是试一试,没想到第一年的收益就很好。”种植户范立德在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建园时就开始发展日光温室种植。目前,他经营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已有15座。
在发展“戈壁农业”的同时,肃州区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科研院校和单位,在非耕地新型日光温室示范、栽培基质配方、育苗基质配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病虫无害化绿色防控、智能化自动控制等领域开展了试验研究。
2010年开始,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的温室里引入了智能管理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管理。
“我在家里也可以远程操控,把温室帘子升起来。”范立德说。
目前,肃州区已经在1万多亩的戈壁滩上建成了7700多座温室、大棚。农户不仅把蔬菜运往城区市场销售,有的还注册了蔬菜瓜果品牌,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非耕地日光温室不仅收入高于普通大棚,而且棚均生产成本为8860元,比传统日光温室低7%。”王玉霞说。
日光温室作物生产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用水量仅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通过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每座温室可转化利用秸秆、牛粪、鸡粪、菌渣等40方,使肃州区农村大量的农废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蔬菜品质。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比普通大棚节肥30%、节约农药67%以上。
肃州区自2009年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围绕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措施组装配套力度,使各项实用新技术得到了普及推广。三大非耕地核心示范区日光温室在建设过程中,集成应用了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智能采摘车、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等15项先进实用技术,通过了国家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实现了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的发展目标,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家1座日光温室的收入近3万元,采用的是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蔬菜产量高,绿色无公害,销路很好。”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种植户柴艳玲说。
在科技的助推下,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目前,非耕地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3.22万元。
三
肃州区在发展“戈壁农业”上,闯出了一条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产业化的“四化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其中,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是肃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个示范应用非耕地无土栽培技术的科技园区,成为孵化现代设施农业的大基地。
那么,这个产业园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如何运营的呢?
“我们在肃州区和金塔县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设施农业总面积已扩展到5700亩,其中非耕地面积占到1500亩,且以每年200亩的速度递增。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肃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销售的重点龙头企业。引领肃州区蔬菜产业逐步向企业化运作、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霞说。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不断丰富种植品种,经济效益显着提升。种植种类由过去的单纯种植蔬菜,扩大为种植食用菌、林果、蔬菜等3大类,满足了市场需求,解决了供需矛盾。”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尚建宏介绍。
目前,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总面积8800亩,平均亩产9912公斤,亩均收入2.8万元,产量较耕地栽培增加1017公斤,增幅13.2%,收入较耕地栽培增加3974元,增幅18%;非耕地食用菌总面积1680亩,品种以双孢菇为主,种植季节从上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共采收三茬,每平方米产量10公斤,亩产量4800公斤,亩均收入4.5万元;非耕地果树面积1320亩,主要种植美国红提葡萄、黄桃、草莓等品种,每年采收一次,通过人为调节,延后上市,重点供应元旦、春节市场,亩产1500公斤,亩均收入3万元。
肃州区立足盐碱、砂石、荒漠地资源开发,加大新结构日光温室示范和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带动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园区目前已吸引212家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入驻,带动发展非耕地温室1万亩以上。肃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肃州区农牧局副局长郑守干说,“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展示了全新的一面,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和响应。预计到2020年,全区非耕地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5万亩以上。”
四
据了解,肃州区从区域布局上,将围绕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在总寨镇沙河村现有3250亩的基础上,扩建一个规模达5000亩的蔬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设施蔬菜和葡萄。园区将建设成为集育苗、种植、产后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数字化全产业链科技园区,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把示范基地创建成新型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
银达镇六分村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在现有3750亩的基础上,将规划占地总面积5000亩的戈壁日光温室示范基地,通过3年努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核心,集科技应用、成果展示、农民培训、观光旅游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此外,在西洞镇罗马村和西洞村建成规模5000亩的菌菜、果蔬示范园区,重点发展高效种植、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产品仓储加工四大产业,提升园区生产能力和设施装备水平。
酒泉日报记者陈思侠 杨璐 杨中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