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三:又见龙山玉钺(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我们最初制定的考察计划中有洛河流域的富阳、甘泉,打算从陇东地区前往,翻越子午岭时顺路考察秦直道。后来变化路线,经吴起、志丹到延安,看来要与这两个重要节点失之交臂。5月1日晚,与延安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华交流时得知富阳、甘泉两县博物馆均收藏史前玉器,大喜,决定南下,补上这一课。2日上午,张华、白晓龙陪同我们一路南下。途中顺便考察洛河边的道镇寺疙瘩、王家洼两处仰韶文化遗址,然后到甘泉县博物馆——这是我们所见最古旧的博物馆之一,但也有特色:院内有一段唐代甘泉古城竟然逃脱被损毁、破坏或夷为平地的命运,看似苟延残喘,但却为甘泉县保存了珍贵的、无法复制唐代记忆。赞!
院中还有两匹石马。经风雨洗濯,表情仍憨笨温顺,还有几许萌劲。其中一匹石马左有牵马人,面目漫漶不清,隐约感觉到是胡人形象。牵马胡俑并不稀罕,牵马石俑却鲜见。石马出自道镇,有专家推测那里有雕阴古城旧址。无论如何,石马旁边配备一位牵马人,肯定隐含某种信息。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梁伟、副局长李延利及王晶、刘传瑞等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时,特别推荐一件商代晚期带鞍青铜马。易华兄长期关注游牧文化,他断定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青铜马,而且有鞍,必定与骑乘相关。从商代铜马到汉代石马,这难道是偶然?洛河贯通陕北与关中及中原,也很可能是北方“鬼方”用马匹换取中原粮食、布匹、茶叶等物品的通道。
我们的主题是考察史前文化陶器、玉器。如愿以偿,看到仰韶早期的陶器、石钺、四联玉璧、青玉瑗、玉圭等。可见关中强劲的仰韶文化沿洛河河谷北上,而龙山辉煌的玉文化也从此大通道南下。
之后,顺洛河而下,疾驰富县。文物局局长杜强、博物馆馆长任延锋等人热情安排参观。一件龙山文化玄色玉钺陈列在石器中间,被冠以“石斧”名。经鉴定,是蛇纹玉,为其正名。还有一件仰韶时期器的玉铲长达30公分,出土地是牛武丁家塬,系当地居民乔志中于1985年上交博物馆。另有一件青玉联璧虽然切割痕迹明显,做工较粗,但依据目前认识,这种玉料只能产自和田。西部玉料以怎样的形式到达中原?很可能是王权贵族垄断,才能保证大规模运输活动。
富县是此行我们考察的最南端。继续往南,就是葫芦河汇入洛河的洛川县。不知那里是否有玉钺、玉刀之类珍品敛光藏锐,静静守望在展室内或仓库中?现在只能猜测了。中午,和风细雨中,北上。天阴着,雨水任性,想下就下,想停就停。
按计划原打算直接往清涧,但从路牌上安塞并不太远,决定顺路看看博物馆。道路与武延川交错而行。下高速,顺利抵达。很幸运,高大气派的博物馆正常开放。馆内重点突出剪纸和安塞腰鼓,但蕴含着久远古老信息的鱼类和象牙化石令人嘘唏,感慨不已。仰韶早期陶罐、周朝陶盆、战国铜钟、汉朝陶仓、北魏佛造像、宋冲画像砖等文物也将安塞的历史轮廓勾勒出来了。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件北魏时代释迦牟尼造像龛,脖颈细长,面目清瘦,表情沉静。宋代画像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有几幅是生动活泼的秧歌和腰鼓。
没看到玉礼器,据说安塞曾经出土过一件墨绿色玉琮,现在保存在某文物单位。
安塞之行算是考察中令人愉快的插曲。接下来往清涧县。途中经过甘谷驿、文安驿两个与古代交通道路相关的重要集镇,在延川县下高速,沿清涧河谷逆流而上。
微雨轻风与暮色四合中,汽车驶入清涧县,刚入住宾馆,看到田兆元教授发来几年前我们在重阳节的唱合诗歌,读几遍,如品老酒,愈品愈有味。虽然时序在春,但诗意却有暗合之处,特借田兆元教授《重阳诗绪》及我的和诗,感怀!
又到重阳时,
当风赏红菊。
海上梦襄阳,
云间吹长笛。
长歌花烂漫,
共写秋声曲。
惟愿人长久,
白发飘且逸!
我的和诗:
田公披发歌重阳,
风起云涌太白狂。
沉醉不辨岁月浓,
但凿天壁盗神光!
相关新闻
- 2017-05-02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芦山峁·《山海经》·大传统(叶舒宪)
- 2017-05-02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华池县——永远的文化走廊(张多勇 )
- 2017-04-28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马莲河畔公刘坪 史前玄钺露玄机(叶舒宪)
- 2017-04-28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又走宁县访古迹(张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