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马莲河畔公刘坪 史前玄钺露玄机(叶舒宪)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上午。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离开高陵杨官寨遗址,走访陕西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观摩杨官寨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石器、骨器标本。随后在泾渭基地旁的面馆与考古队的主人们一起用过午餐,驱车北上,途径咸阳机场,一路考察淳化县博物馆、旬邑县博物馆(不知为何被大象犀牛化石博物馆替代了)。本想取道甘肃正宁县,再去宁县。不料欲速则不达,在甘陕交界处的山路弯道遇到大卡车翻车阻路,只好倒回来,向南绕行陕西彬县、长武,天黑时分抵达甘肃宁县住宿。
27日天空放晴,从甘肃庆阳宁县宾馆走出来,在人民路十字口绕过辑宁楼,顾不上发怀古之幽思,一早8点半就来到宁县博物馆参观,在三楼的古豳文物展厅正中,看到一排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虽然隔着玻璃柜,还是可以一眼看出最左面的一件不是石斧,而是双面对钻穿孔的玉钺,玉质为墨色中透绿色的典型蛇纹石玉料。经过交涉和请示,讲解员终于同意打开展柜的锁,让我们取出玉钺用手电光照射,只见刃部较薄处,透露出鲜艳的浓绿色光彩。在宁县博物馆正在编辑的《宁县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中,这件玉钺被标注为:“新石器时代石斧,长10厘米宽8厘米,中村镇孙安村出土。”据我们推测,似应为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或常山下层文化的遗物。那么,当地是否有仰韶文化的分布呢?
随后到县城西北郊马莲河畔的四水交汇处庙嘴坪遗址。在一处陶片堆积较明显的坡面,随手捡起一些陶片,排列开来,由张天恩研究员确认,有距今55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彩陶片,仰韶文化晚期的红陶,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绳纹灰陶,其史前文化的连续性较为明显。在回程的车上,考察团向县委宣传部干部建议,可以依据县志中的记载线索,将庙嘴坪这个地名改回其古名——“公刘坪”。当日下午驱车到庆阳正宁县,住宿正宁宾馆。房间里配备有郭文奎主编《庆阳大辞典》(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浏览一下宁县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就有董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500年左右,出土双耳佩戴绿松石耳坠的老年女性墓葬,为三人合葬墓,一男两女,老年女性居中,十件随葬品都在她身边);孟桥遗址;阳屲遗址;张堡遗址;石岭子遗址;杨庄小坡遗址;雨落坪遗址;雷川城梁遗址;贺家川遗址;康家岭遗址;庙嘴坪遗址等十余处。马莲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如此密集分布,能够像灵宝西坡遗址或高陵杨官寨遗址那样,留下少许蛇纹石玉钺,见证深色的蛇纹石玉料开启中原与西部玉文化先河的作用,也就不足为奇吧。
自2016年元月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团在甘肃庆阳镇原县博物馆看到常山下层文化的墨绿色蛇纹石玉环玉钺以来,齐家文化玉器发生的问题就转换到常山下层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如今的证据表明,陇东地区常山下层文化的深色蛇纹石玉礼器(玄玉)传统,原来是发源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玉器。渭河及其支流泾河、葫芦河、马莲河、蒲河、茹河等,或许都曾经充当运输蛇纹石玉料的漕运通道。《诗经·公刘》中歌咏了几千年的“何以舟之,唯玉及瑶”,在比公刘时代还要早的仰韶文化玉礼器传统背景下,可以得到重新理解的契机。
相关新闻
- 2017-04-28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又走宁县访古迹(张天恩)
- 2017-05-01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丨叶舒宪先生诗 《树洼怀古》
- 2017-05-01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洞洞沟引发的随想
- 2017-05-01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丨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一:树洼遗址,夏朝初年的王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