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史前庙底沟文化成人墓群 墓葬总数逾2000多座规模空前(组图)
考察团成员与考古发掘人员交流
中国甘肃网4月26日讯 (本网记者 亢兆宁 张文良 文/图) 早起,西安大雁塔附近的大街上行人不多,这竟让我想起了故人咏叹的诗句“长安道,是离人”。车启动了,回望大雁塔,却有几分不舍。但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团毅然向今日的考察目的地西安高陵区杨官寨村出发。
考察团一行驱车1小时,来到了地处泾河北岸1公里处杨官寨遗址墓地发掘现场。看着遗址的建筑遗存,仿佛一下看到先民曾经的智慧和辛劳。
遗址公共墓地考古工棚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北岸的一级阶地上,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是关中地区仰韶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
2004年,在配合泾渭产业园区基本建设开展的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该遗址。初步探明,文化内涵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遗址南端东西走向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属于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和陶窑,初步推断该区域可能是仰韶晚期的手工业制陶作坊区。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遗址内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规模巨大、且为同时期“唯一完整”的聚落环壕。该环壕平面略呈梯形,周长1945米,壕沟环绕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壕宽10~15米、深3~4.6米左右。环壕西部发现一处门址,门址两侧的壕沟内发现有大量成层摆放的完整陶器,包括镂空人面纹覆盆、成组的鼓形器座、施有特殊彩绘纹饰的彩陶等,这些现象不仅表明杨官寨庙底沟文化内涵的特殊性,而且涉及到当时人们的宗教活动或精神信仰领域。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形态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该发现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获评2008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杨利平向考察团介绍遗址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杨官寨遗址东北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安高陵区杨官寨遗址环壕外围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时,2015-2016年发掘中找到大批量分布的史前墓葬。根据出土随葬品及碳十四测年,推断该批墓葬系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初步探明,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东北部,经发掘,墓地东界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墓葬分布密度非常大,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多座,规模空前,非常罕见。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庙底沟文化为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此次在陕西省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的空白,为这些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约60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的聚落、壕沟,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之大型居民公共墓地和中心池苑遗迹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相关新闻
- 2017-04-2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通过探访和标本采样 回答了千古难题(图)
- 2017-04-25H5 丨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启程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开拔(图)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在陕西举行启动仪式 考古大咖云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