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通过探访和标本采样 回答了千古难题(图)
中国甘肃网4月25日讯 (本网记者 亢兆宁 张文良 文/图) 探索华夏文明脉络,助力敦煌文博盛会。25日下午3时,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启动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系列丛书首发仪式在西安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陕西省政府咨询委员、陕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刘云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座谈,共同讨论文化考察。
据悉,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是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与《丝绸之路》杂志、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举办的大型系列文化考察活动,是跨学科的学术探索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全新尝试。近年来,已在西部七省区举行10次,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史前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的交流互动,尤其是齐家文化的影响,并在中国甘肃网第一时间向全球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发言
叶舒宪在座谈会上说,万卷书和万里路,自古就是知识人的人生理想。以探究未知世界为学术目的的读书和探查旅行,自郦道元和徐霞客以来,代不乏人,有《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这样的经典著述流传后世。可惜很少有知识人像郦道元注《水经》那样,认真对待《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记述的“群玉之山”和玉路,更没有人把《楚辞》中的“登昆仑兮食玉英”说法,当成一种需要考证落实的对象。先秦时代的昆仑,究竟何指?昆仑特产的玉英,有没有其实物的原型?同样的,《山海经》所记黄帝在峚山所食用的白玉膏,有没有实物原型?黄帝播种的玄玉,被视为玉中极品(瑾瑜之玉),有没有实物原型?怎样去求证?玉帛之路考察通过探访和标本采样,都已经完满回答了这些千古难题。
陕西省政府咨询委员、陕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刘云辉参与讨论
刘云辉表示,世界上有玉的国家不少,但是像中国一样把玉当做一种神物来对待还是比较少的,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这也与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他说,考古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依靠现在科技的考古发现,能够很好地推动历史文献的考证。玉帛之路文化的考察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能够更好地发现、研究“西玉东输”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参与讨论
易华表示,在中国的文化内核中所坚守的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在于“玉”,而不在“陶”。如果丢了“玉”,就把灵魂性的东西遗失了。在此之前这一部分研究有所忽略、重视不够。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弥补了这个缺憾,强化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容建设、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全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发言
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发言
张天恩说,自己参加了第十次玉帛之路的考察活动,感受深刻。考察团队做了考古学家应该做的事,强有力的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玉石产地和产业的发展也有这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个非常好。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也从农业、游牧两个方面作了简要发言。他说,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共同构建的,玉帛之路专家的考察不局限于考古学的考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多,思维尺度大,这对现代考古有着很深的启发借签意义!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冯玉雷主持启动仪式
王占奎、马明远、张多勇、李永平等专家学者结合自身考古经验对玉帛之路考察提出了诸多好的建议。冯玉雷说,本次座谈会得到了陕西考古研究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他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虽然现在说这次考察取得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是今天的座谈会让大家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多的动力。
本次活动将把考察成果集中发表,并以丛书、网络视频、纪录片形式向社会推广。按照目前已经形成的文化学术品牌效应,将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相关新闻
- 2017-04-25H5 丨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启程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开拔(图)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在陕西举行启动仪式 考古大咖云集(图)
- 2017-04-2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考察缘起感言(叶舒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