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盐碱化” 甘肃任重道远
原标题:斗争“盐碱化”甘肃任重道远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盐碱化损失的粮食超过1亿公斤。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民房坍塌,由此导致的移民、再移民和弃耕现象时有发生。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癌症,轻度发生时若不及时治理,等到发展到重度再去治理,所花的代价就要高出几十倍。
自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目前已在甘州区、民勤县、景泰县、靖远县等8个县区实施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每年损失粮食过亿公斤
“以前这里是盐碱滩,寸草不生。”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农民孙喜喜介绍说,经过治理后,现在已能种出葡萄,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是酒泉乃至全省的移民安置大县,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多,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
自2008年以来,广至藏族乡共接收来自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个县移民1900多户近万人,分配土地2.7万亩。从临潭县石门村移民过来的孙喜喜,看到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比山区大好几十倍时,乐开了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他傻眼了。
“那时候到处都是浮土,一脚踩下去,半条腿就被埋没了”。孙喜喜分到手的田地,不是盐碱大,就是板结重,种子种下去,出苗率很低,一家人的生存都有问题。
在瓜州县广至乡,记者看到治理过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而没有治理的盐碱地白花花一大片,被闲置着晒太阳。
河西地区土地肥沃,光照资源充足,不仅是我国的粮仓,也是国家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土地盐碱化却成了农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酒泉市玉门市六墩乡柳北村,王海清家的20几亩地就有一半是盐碱地,一年里一半的收入和时间花在了治理盐碱地上。
黄河灌区的大片良田也正遭受着盐碱地的蚕食。靖远县刘川乡南川村有刘川灌区最肥沃的耕地,但如今200多亩耕地盐碱化,成为靖远县盐碱地的重灾区。
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我省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及黄河灌区的引黄灌区和中东部地区等。
据调查,甘肃省盐碱地面积为210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480多万亩,盐碱荒地1600多万亩。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我省因土地盐碱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亿公斤。
另一方面,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民房坍塌,导致移民、再移民和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伴生的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灌溉不当引起盐渍化
崔增团分析说,多重因素诱发我省盐碱地加重。盐渍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母质及质地层次、水文及水文地质构造、灌水及栽培耕作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甘肃土壤盐渍化除气候干旱所形成的原生盐渍化外,大量的是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且有加重的趋势。
甘肃河西灌区以及中部沿黄灌区,土壤中含有盐分,由于长年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盐分进入地下水,在缺乏畅通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地下水位迅速升高,在强烈的蒸腾作用下,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导致盐渍化暴发性发展。
当年美丽富饶的靖远县河靖村,如今已被土地盐碱摧毁,留下一片废墟。据当地老人讲,河靖村为了向耕地要粮食,上世纪70年代将黄河水提灌到坪上,浇灌4000多亩耕地,然而就是这一举措,给这个村子带来了灭顶之灾。起初,坪上的耕地上水以后,亩产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了800斤,算是解决了村民吃粮问题,然而大水漫灌,带起的盐碱从山上流了下来,直接侵蚀进入村庄。随着盐碱地的加重,大批村民房屋变成了危房,村民不得不搬迁。
崔增团介绍说,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癌症,轻度发生时若不及时治理,等到发展到重度再去治理,所花的代价就要高出几十倍。
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自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盐碱地改良为其中一项主要技术内容,目前已在甘州区、民勤县、景泰县、靖远县等8个县区实施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目标是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土壤障碍因素影响明显减轻,农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
风多、沙大、盐碱、荒凉,曾是玉门市六墩乡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该乡昌河村村民包长英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白茫茫一片,是绿色生命的“禁区”。后来采取洗盐排碱、拉沙换土、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扩大耐寒耐碱作物种植面积等科学措施,治理出了3000多亩耕地。如今这里种植的向日葵亩产能达到240多公斤。
去年,包长荣在改良的耕地上种植了60亩向日葵,收入十来万,一家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近几年来,靖远县陆续在刘川、东湾等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的乡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减轻了耕地盐碱化程度。
据了解,我省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实施“灌水压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残膜回收”,春秋灌溉排盐、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治理盐渍化,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展秸秆堆沤和机械粉碎还田,改薄膜为厚膜、实现基本回收。
《甘肃省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2015-2030)》提出,2015年至2030年我省将治理盐碱耕地面积385万亩。该规划实施后,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崔增团指出,通过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不仅使治理的盐碱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态得到改善,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相关新闻
- 2017-02-19甘肃省洮砚协会会员大会在兰召开 何鄂设计的“如意足”惊艳亮相(图)
- 2017-02-20公交到村口 今年甘肃省计划新增通客车建制村450个
- 2017-02-20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中心工作人员悉心照顾患儿(图)
- 2017-02-20甘肃侨务工作受到国家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