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甘肃2030”规划》出台 2030年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原标题:《“健康甘肃2030”规划》出台—— 2030年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内容。为正确把握、推进落实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甘肃实际,我省于日前出台了《“健康甘肃2030”规划》。
《健康兰州》将分两期全面解读《“健康甘肃2030”规划》。本期,将围绕《规划》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进行深入分析。
发展目标
坚持把建设健康甘肃作为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原则
——健康优先原则。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强化部门协作,调动社会力量,倡导志愿服务,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甘肃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原则。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向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转变。推动中(民族)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性,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促进社会公平。
——区域均衡原则。注重资源均衡配置,在健康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投入保障等领域对农村、基层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优先考虑,适度倾斜,逐步缩小健康领域内的区域差距,促进服务均质化。
规划背景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健康甘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制度保障。卫生和健康工作始终关注“大健康”,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卫生健康领域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省人均预期寿命73.25岁
——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群众关注健康养生知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省人均预期寿命73.2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28‰、6.40‰、15.07/10万。
——健康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先后组织创作、巡演7部卫生健康戏剧、2部电影、2部报告文学、1部六集纪录片。其中反映艾滋病防治的秦剧《百合花开》,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精品工程奖。反映“6·26”医疗队事迹的《甘南情歌》入选中国梦10部展播影片,在央视六台播放5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健康保障能力大幅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63%,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平均为79.9%。实行分级诊疗,8700名专家定期下基层,受到国家表扬。
——健康法制保障逐渐完善。注重行风建设,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进行“八八排队”,即医务人员八排队:对医务人员处方用药量、抗生素使用量、抗生素中青霉素使用量、激素使用量、目录外用药量、门诊输液人次比、住院输液人次比、患者自费比例八个指标进行排队;医疗机构八排队:对医疗机构的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八个指标进行排队,研发使用防统方软件,加强警示教育,防范行业不正之风。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由行政、医疗机构和第三方调处共同参与的患者维权体系,人民调解成功率在90%以上。
食品安全监测覆盖90%县级行政区
——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慢性病、地方病、精神病等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儿童常规疫苗免疫接种率均在99%以上,艾滋病保持低流行,甲乙类传染病保持较低发病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9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边远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卫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坚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基本实现了“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立医院改革“315”模式。
——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有机衔
接,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参保(合)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报销病种扩大到50种。医疗控费工作效果明显,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连续3年保持全国最低。推广“村级三件事”(在基层村舍刷写健康文化墙、开展村民健康沙龙、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每年五种大病调查及干预、疾病谱分析等工作收效明显。
——中医药得到跨越式发展。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36家(含非公立),开放中医床位2.10万张,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建成中医药重点专科161个,各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得到发挥,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全面加强。
健康甘肃建设面临挑战多多
虽然,我省在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健康甘肃建设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健康需求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群众获得的健康服务、健康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省内不同区域也有较大差异,不利于保障群众健康服务的公平性。
健康服务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未来15年,我省老龄人口将迅速增加,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健康服务需求旺盛,给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带来巨大挑战。
疾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及重症精神疾病等仍然是影响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更多新发、突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新挑战,职业健康危害形势严峻。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结构和资源分布不尽合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优质医疗资源尤其缺乏,基层服务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健康产业刚刚起步,规模不大、效益仍未充分显现,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保障人民健康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兰州日报记者 刘晓芳 整理
相关新闻
- 2017-02-13甘肃省内首例先天重度耳聋手术在兰州市一院顺利实施
- 2017-02-13《甘肃省志·科学技术志》正式出版发行
- 2017-02-12温暖中国|甘肃临泽:万人啖元宵观惊牛欢庆元宵节(组图)
- 2017-02-13甘肃:护眼灯合格率只有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