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强军史册的光荣群体 兰州军区善后办解除改革后顾之忧助力兴军强军纪实
原标题:镌刻在强军史册的光荣群体——兰州军区善后办解除改革后顾之忧助力兴军强军纪实
通讯员 莫福春 李永乐
伴随着军队改革大潮,去年1月,兰州军区正式停止运行,兰州军区善后办宣告成立。时光如梭,如今军区善后办已组建运行一年。其间,他们走过怎样的艰辛历程,完成了哪些重大任务,取得了什么进展成效,下一步又将如何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善后使命任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近日走访了兰州军区善后办。
组建一年来,善后办官兵胸怀改革强军大局,积极适应身份转变、岗位调整和角色变化,有效履行了中央军委赋予的职责使命,把善后人的贡献镌刻在强军史册上,助推改革战车隆隆向前……
提升思想站位,鼓足尽责善后的“精气神”
元旦刚过,兰州军区善后办派出工作组兵分3路,顶风冒寒奔赴陕西、山东、北京等6省市,对所属干休所经费资产等进行核查。各组人员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展开行动。
说起机关干部忠诚履责善后的事例,兰州军区善后办主任张建胜感慨不已:刚到善后办时,有少数同志认为善后办是临时机构,存在失落心理、“到站”状态和临时观念,工作不在状态。但与过去相比,现在许多同志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了。
这一变化来自于持续的教育引导。从组建之初起,善后办就注重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改革强军战略思想凝聚意志力量,教育官兵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善后工作,鼓足尽责善后的“精气神”,从根子上确立起“服从改革谋发展、服务保障不断线、稳中求进解难题、安全稳定保好底”的工作思路。
在此基础上,善后办政委刘健还走上讲台,围绕“践行三严三实,做好善后工作”这一主题,从善后更要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等5个方面进行教育,帮助大家真正读懂改革、吃透改革、坚定改革,尽快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增强当好军队改革“铺路石”“助推器”和“清道夫”的使命担当,主动为党和军队分忧、为改革强军助力。
改革每推进一步,教育就跟进一步。此后,结合联勤保障力量转隶移交、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等进程,他们持续抓好改革强军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引导官兵坚守初心振奋精神,凝聚起自觉服从大局、忠诚尽责善后的共识。 (转3版)
(接1版)
“到了善后办,更要加油干。”春节临近,善后办机关仍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忙着解决遗留问题,有的忙着走访慰问老干部,有的忙着筹划新年度工作……近日,一位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后说:“你们不是别人眼中的‘收尾办’‘守摊办’,而是主动作为的‘攻坚办’‘战斗办’。”
坚持改转并行,当好服务改革的“助推器”
善后办,重在干。然而,对照军委赋予善后办的5项主要任务和不断供、不漏供的要求,许多同志感到“压力山大”。
“任务重只是其一,关键是人手太少、标准又高。”采购供应运输处处长张俊体说,该处整合了原军区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和运输部的职能,但包括8名编余干部共17人,只有原来两个部人员的三分之一。
怎么破解人少事多的矛盾?通过领悟习主席关于转职能、转作风、转工作方式的指示精神,结合善后办单位分散、类型多样和动态多变的实际,善后办领导引导大家积极适应改转并行的新要求,以大区头脑、旅团手脚、营连作风谋善后抓善后,书写“善后不落后、善后有作为、善后建功业”的新篇章。
循着这一思路,张俊体采取“一人多用、一专多能、相互协作、联合作战”的方式,发动大家全力干好善后工作。去年,辖区内“火力-青铜峡”“火力-山丹”和跨区基地化训练等重大演训活动频繁,军交运输保障任务繁重。采购供应运输处干部天天连轴转,指导所属军代处先后装(卸)载专列1180列5.3万车,没有耽误一车、落下一人。
2016年6月,联勤保障体制改革展开后,针对担负任务重、落实时间紧等实际,善后办大胆打破组处界线、突破业务壁垒,提前对60多个单位的经费资产、工程建设等进行系统清查,为单位顺利转隶、资产清晰移交奠定了基础。军委指导组称赞他们:“筹划早、动手早,转隶移交干净利索。”
服务改革强军,既是善后办的职能任务,也是他们主动“转”的实际行动。组建以来,善后办领导以上率下转变工作作风和指导方式,走遍大到千人小到1人、近在机关大院远至上千公里的100多个单位;善后办机关放下架子主动作为,先后12次上门征求意见、8次召开工作协商会,给西部战区陆军机关等5家新组建单位,解决了经费、装备等数十个问题。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成立不久,给善后办反映办公车辆不够用,善后办领导组织装备管理处特事特办,短短几天就将所需19辆车协调到位。
“当好保障改革的‘服务员’,是善后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善后办副政委张福基说,组建以来,善后办倾注真情为老干部服务,走访慰问老干部1500多名,分期分批解决老干部反映的住房、医疗等5大类23个难题,赢得各方点赞。
勇于担当尽责,啃下攻坚破难的“硬骨头”
“人员物资要核对清楚,各类数据要核对准确……”新年前夕,兰州军区善后办组织18名现地核查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大家掌握核查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类似培训,善后办已组织10多次1000多人次参加,对大家尽责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善后办干部来自原军区机关,多数同志从来没有干过善后工作。”善后办副主任李建印说,组建之初,他们面临工程建设、经费拖欠等15类180多项遗留问题,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处理起来棘手复杂。
“新使命、新岗位迫切需要新能力。”在善后办第一次专题教育中,政委刘健告诫大家,善后工作是一个全新领域。做好善后工作,解决各类遗留问题,既要有担当勇气,更要有担当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加强特点规律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善后工作取得新突破。
着眼提高担当能力,他们狠抓学习培训:党委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师团职领导干部理论轮训、干休所领导培训等长年不断,交替进行。他们还创造性地推行月办公会、周交大班、日交小班制度,建立每周二、四晚上学习制度,帮助大家增智强能。
善后工作动态多变,墨守成规难有作为。针对善后工作实际,他们大胆创新:推行保障组与联勤机关合署办公新模式,开全军先河;吸纳团以上单位主官参加善后办党委扩大会,减少大量会议;调整干休所公勤人员先训后补,确保下去就能用……
翻看兰州军区善后办2016年成绩单,可圈可点的不少:圆满完成110多个单位转隶接收、70多个单位转隶移交、停止400多个房地产租赁项目……这一个个数据的后面,是许多善后人“撸起袖子”苦干实干的结果。
新年前夕,阿里高原传来喜讯:经兰州军区善后办、西藏有关部门和边防部队联合现地验收,通往且坎、什布奇等4个边防连的高原边防公路全部合格,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公路的顺利建成和投入使用,多亏了兰州军区善后办。”阿里军分区领导说。组建以来,善后办针对阿里高原边防公路建设新的军地协调关系尚未建立的实际,主动派人接续军地协调关系,共同做好高原边防公路完工项目验收和新上项目启动,为聚焦中心、服务边防和战斗力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大事难事看担当。”张建胜告诉记者,面对棘手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善后办党委以“揽旧账是党性,解难题是责任”的政治自觉,发扬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按照一事一办法、一事一节点的思路,依法依规解决了多年久拖未决的工程建设、房地产租赁纠纷等10个历史遗留问题和35个坐落的产权遗留问题。
甘当铁流后卫,奏响敬业奉献的“善后歌”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体系重塑、浴火重生的“突围之战”,既需要攻必克的“开路先锋”,也离不开守必固的“铁流后卫”。各级领导以甘当“铁流后卫”的实际行动,给部属做出了榜样。
俞江,原军区司令部军务部组编处处长。改革启动后,他被分流到善后办,成为作战训练处一名副处长。起初,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俞江一时难以适应。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由于胸怀改革强军大局,俞江很快调整心态投入工作,先后参与完成110多个单位转隶移交、42个单位核查清理等大项任务,展示了一名善后人的风采。
比俞江落差更大的人还有许多。谢大智是原军区政治部纪检部巡视监察处处长,到善后办后成了组干处一名正团职干事。
“官”当没了,但他依然激情干工作,同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次参加军委巡视组专项巡视,接续办理113件原军区纪委未查结的问题线索。年终总结时,处里为他报请三等功。
“苦点累点没啥,下一步的去向才是大家最揪心的。”在前不久对善后办人员思想情况调研中,政工组干事王运启发现,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启动后,眼下善后办机关干部最关心的是今后的进退走留和出路问题。
尽管前途不明、后路不清,但大家的工作劲头没减。作为编余干部,桑文清如今在军事组办公室帮助工作。虽是“编余”,但他从不认为自己“多余”,主动担当尽责,在完成好战备值班、文件收发、保密工作的同时,回收原军区机关和有关部队的印章1800多枚,且无一损坏和丢失。
“无论今后怎么办,现在都要好好干。”桑文清说,只有把善后工作干好了,改革才能后顾无忧。
普通干部如此,领导干部更不含糊。2016年8月,保障组组长陈敬万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按说该好好休息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他至今仍奋战在善后工作一线,把解决遗留问题、停止有偿服务等工作抓得有声有色,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敬业奉献的“善后歌”。
相关新闻
- 2017-01-19解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结构矛盾 必须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 2017-01-20雄关谱写奋进篇章——2016嘉峪关市改革发展大事记
- 2017-01-20今年兰州市将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造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版
- 2017-01-20兰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