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戏曲舞台再添艺术佳作 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8日正式首演
原标题:我省戏曲舞台再添艺术佳作
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8日正式首演
中国甘肃网1月5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4日晚,由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历时一年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在该院77演艺工厂进行了专场预演,来自省文化厅、甘肃演艺集团以及戏曲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应邀到场观看了演出。该剧将于8日至11日期间每晚20时在黄河剧院正式首演,用连续4场精彩演出接受来自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金城票友的检阅。
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好戏
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于2016年年初开始筹备,剧本于当年9月正式定稿并确定了主创和演员阵容,月底通过评审后在省文化厅正式立项,10月便开始了历时两个多月对该剧的排练打磨。不仅整个创排过程紧锣密鼓,还云集了省内外秦腔艺术界创作、演出的精髓力量,这也是继该院自2012年10月推出大型原创现代秦腔《敦煌恋》之后,又一部倾力打造的戏曲舞台艺术佳作。
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院长王建平告诉记者:“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倾情打造的又一部秦腔大戏。创作中,我们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为己任,力争使作品的艺术呈现让人动心,让故事充满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旨在让观众能够从剧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从目前呈现的情况看,该剧已完成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接地气’的创作初衷。”王建平说:“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创作虽然很难,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首演后经过再次加工提高,一定会成为一部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好戏。”
新剧取材于苏州方言滑稽戏《顾家姆妈》
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取材于苏州方言滑稽戏《顾家姆妈》。全剧以弘扬人间大爱,书写普通百姓半个多世纪良善情怀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保姆“红柳”反仆为主、用超越亲情、超越血缘的大爱凝结出和谐社会精华的感人故事。该剧展现了一个普通保姆及普通百姓对人的生命的关照,是“文明因凡人善举而亲切、而生动”的一次成功艺术注解。
剧中主人公“红柳”朴实、善良、有爱心,展现出伟大的母爱,困难时期孤身抚养两个孩子,到了新时期商品经济条件下,又提出了“有奶吃的孩子要想到没奶吃的孩子的困难”。该作品深刻展现了人间大爱,颂扬了无私真情和人性之美,全剧从时间上跨度近半个世纪,深刻反映了普通群众的生活变迁。
王建平告诉记者:“善良纯朴,无私奉献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之所在,是后人要铭记和永远传承下去的精神宝藏。在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人们的观念也在迅速变化,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弘扬乐于助人、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母爱’恰恰与当今时代精神非常契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该剧不仅描写了保姆‘红柳’个体的命运,而且又紧紧扣住了时代的变迁。不论岁月的蹉跎,还是命运的坎坷,‘红柳’都能顽强地与之抗争及融合,即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又让人们不得不对历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他说:“创作这部作品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保姆‘红柳’为代表的典型人物形象都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他们又传递着人间真情与大爱,通过这些充满亲和力的纯朴和善良特质,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始至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从审美效应上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王建平韩剑英等名家大腕倾情携手
《八月十五月儿圆》创作演出阵容强大,文本由著名剧作家、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院长王建平创作,著名导演韩剑英、著名舞美灯光设计师伊天夫、著名作曲家郭全民等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倾情联手,剧中特邀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领衔主演。同时,在该剧的排演中还大胆启用了本团的优秀年轻演员,力求呈现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阵容整齐的演出阵容。
“中外影视作品中有一些带‘傻’气的戏剧人物,如阿甘、傻根,但‘红柳’绝不傻,因为她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韩剑英表示:“她不同于那些思想意识很明确的英雄,而是一个虽然普普通通却十分清晰熟悉的人物。我们就是希望从一个普通女性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反映出西北女性的博爱和坚韧、崇高。也正是由于生活中有很多像‘红柳’这样的人,所以社会才能克服种种自私的、偏狭的观念,校正混乱的观念,走向和谐、健康。”
他说:“秦腔是西北群众最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舞台剧表现母爱的题材不多,反映普通群众半世纪生活变迁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秦腔舞台上塑造一个现实普通母亲的形象,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建平告诉记者:“故事的时间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到改革开放,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及当今,剧情截取了其中极具时代烙印的片段,力求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人间百态。”
一只跨越60年的红木雕花盒子
一开始,剧中描写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在春节来临之时的生活场景,一对母女因为丢失了“票证”寻死觅活,时代感十分强烈。当保姆红柳发现女主人突然不见时,没有户口、没有票证、女主人孩子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她未来生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不曾想,红柳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生活带着两个孩子悄悄的离开,并历经千辛万苦后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30年后,两位孩子又各自有了小孩,女儿、女婿下岗,儿子和女儿为了一些琐事争吵。面对种种生活困境,红柳再一次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着儿女再创业寻找新生活。
又度过了15年后,红柳已经年近八旬,女儿生意兴隆生活富足,儿子却因为餐饮业萧条面临失业,而儿媳妇却又说红柳藏了亲生母亲留下的红木箱子。最后,当红木箱打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八月、十五”这一对儿女才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苦衷和真正用心,最终欢聚一堂的全家在热热闹闹气氛中共度中秋佳节。
“故事到最后,我们才剥茧抽丝把真相告诉了观众。”王建平说:“而那一只红木雕花盒子便是隐藏在背后却贯穿全剧的线索,旨在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绪和牵挂。舞台上跨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我们力求用普通百姓生活的变迁生动呈现出亲人间的温馨、欢乐与辛酸。而观众则可以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集中了解我国半个多世纪来的时代变化,回味无穷、发人深思。”
相关新闻
- 2017-01-04平凉市“庆元旦·贺新春”文化惠民秦腔演唱
- 2017-01-03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贞号村:欢畅吼秦腔 快乐迎新年
- 2016-12-23张掖高台:秦腔演出声震天 农民群众乐开怀【高清组图】
- 2016-12-19天水市新编历史秦腔剧《大秦文公》西安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