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小阵地”搭建“大舞台”
董军奎
“周末大舞台,想秀你就来!”每逢周末晚上8点,灵台县城文化广场上总会以这句开场白拉开一场精彩的文艺盛宴。今年以来,灵台县以“乡村舞台”和文化广场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基础,以馆办文艺志愿者团队为核心,积极打造“周末大舞台”文化品牌,县、乡、村各类文化活动达到120多场次,不仅提升了“文化大县”的文化品位,还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
创新方式,让文化机构“忙”起来
“忙!”这是县文化馆馆长边晓蓉今年工作中最大的感受。而在灵台县文化服务机构,“忙”起来的不只她一个人,县文化馆的文艺指导员于世辉和李淑婷说,他们今年很少坐在办公室里,自打“周末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不是忙着在馆内指导馆办文艺团排练,就是下乡指导乡镇文化社团开展活动。同样,上良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魏朝阳说起今年的文化工作,也是一个“忙”字,他说今年自己的重心就是文化工作,真正算“在其位谋其政”了,镇上的文化站,村上的“乡村舞台”,还有农民自发成立的文艺社团,今年都调动起来了。
灵台县积极探索,以全县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为基础,组建成立了集戏剧、综艺、舞蹈、器乐为一体的文化馆馆办文艺团体,建立了以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运行模式。在文化服务机构总分馆制改革创新实践中,加大对基层文化活动业务的指导,并适时派出文艺专业人员赴各乡镇、村社指导协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确保了基层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化、活动定期化、展出经常化。
“总分馆制”模式的创新实践,使全县各文化服务机构“忙”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为“周末大舞台”文化品牌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搭建平台,让人民群众“乐”起来
连续几个月,蒲窝镇五星村的周效国“乐”得不可开交,自从“周末大舞台”演起来,他和“木偶娃娃”们再也不心慌了。周效国给村里的邻居演,给镇上的乡亲演,还被选派参加全县的文化社团展演竞赛。他说村上的“乡村舞台”修得那么好,镇上的文化广场建得那么大,县城里文化中心看得人那么多,只要有演出机会,他乐意把自己祖上传下来的这门“拿手好戏”分享给大伙儿。
目前,灵台县13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通过达标验收,184个行政村中有160个村建有“乡村舞台”,民间各类文化社团25个,文化志愿者及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达到200多人。如何将这些现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文化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很多文艺爱好者、文化社团骨干都是“上班族”,平时都忙于工作,却会在周末晚上三五成伙的聚集到县文化馆排演厅里,弹弹唱唱。久而久之,周末演出成了惯例,也有了固定的观众,“周末大舞台”便在县文馆排演厅这个小阵地上初步形成。“就是要把台子搭起来,让群众有演的舞台;把活动办起来,给群众演的机会;把氛围营造起来,激发群众演的热情。”灵台县文广局长张立斌这样说。
开展活动,让文化正能量“溢”出来
随着“总分馆制”文化机构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由县文化馆牵头组织的“周末大舞台”从县城文化中心向乡镇村社逐步渗透扩大。一时间,以农村文化社团为基础,以馆办文艺志愿者团队为核心的“群众演、演群众、群众乐”“周末大舞台”文化活动在灵台大地遍地开花,街头巷尾,农舍田间,时不时会响起吹拉弹唱声。
为了将“周末大舞台”文化活动引向深入,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从今年8月份开始,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承办,组织开展了“城乡联动·惠民共享”城乡文化社团展演竞赛活动。在持续3个月时间的18场展演中,先后有300多个节目登台亮相,有200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中有工人、农民、个体户、机关干部、学生等,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3岁的小孩子;他们既当导演,又是演员,更是忠实的观众,演在其中,更乐在其中。
相关新闻
- 2016-12-08平凉:农业盛宴上的一道绮丽风景
- 2016-12-08狄生奎在平凉市委组织部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 2016-12-08甘肃省督查平凉市“放管服”改革工作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