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甘肃省防震减灾能力
原标题:全面提升我省防震减灾能力
省政府参事室
甘肃处于强震频发地区,地震灾害严重。岷县漳县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汶川地震的波及破坏,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全面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切实掌握全省防震减灾的真实情况,省政府参事室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组成两个调研组对7个市州、18个县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的来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社会动员广泛、科技引领作用明显,一些重点工作和基础性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依托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下山入川工程等项目,结合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部署,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得以全面实施,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财政支持能力较弱的省份来说,防震减灾工作取得如此显著成效实属不易。这一显著成效的取得,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措施落实到位是基础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逐步提高。全省建成运行各类专业观测台站400多个,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以上;20年来地震观测资料质量在全国统评中获得前三名420多项,一直居全国前列。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坚持走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创新预报理论和实践应用,建立群测群防点900多个,近年来对省内发生的多起破坏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报和震后趋势判定,为政府地震应急准备和抗震救灾提供了依据。
地震灾害预防全面拓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加强重大建设工程、一般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集镇、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监管,省市州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进入当地政府行政审批中心。近五年来省级地震部门审批确认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200多项,市县地震部门确认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7000多项;有关部门开展了学校、医院、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危险品的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全省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率达到90%以上、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率达到85%以上,现有建筑物抗震能力日益提高,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科技创新是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突显。地震科研以青藏高原北部和黄土高原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以黄土地震工程学等特色学科为主体,以黄土地震工程开放重点实验室为创新体系,在震害预防方面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均被纳入《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2012),为提高我省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和城乡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广泛开展。省地震局先后与美国、法国、希腊、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学科领域的科技合作,邀请160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合作;黄土动力学、岩土地震灾害与防御、土遗址保护、特殊土场地地震动特性与场地效应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兰州市、兰州新区、天水市、陇南市、合作市、舟曲县、岷县、漳县等市(区)、县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为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社会参与是保障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共编制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19300多件,每年演练达到400多次;全省共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62支,组建了1800多支各行业应急抢险队伍,特别是在岷县漳县地震救援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建成配有基本装备的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300多支,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每年培训全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员700多人。建成了有标志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380处,特别是兰州市建成的43处、平凉市建成5个应急避难场所为全省树立了典型。建成了73个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确定了40家地震应急商品供应企业、1300多个成品油应急供应网点、120多个配送中心、130多个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应急保障体系。各级宣传、教育、卫生、地震等部门,充分利用唐山地震纪念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重点时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社会公众、中小学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自救互救和应急避险能力普遍提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还要看到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建议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抓好如下重点工作。
一是以法治化为目标,加快地震预警立法。“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兰州建成了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包括80个强震动台站和1个预警中心,83个测震台,并开始试行;“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投资在我省建设1269个预警台站,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实施。鉴于地震预警在台网规划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处置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出台预警办法;省法制办、省地震局在借鉴国内外预警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甘肃省地震预警办法(草案)》,并完成了专家论证、征求意见、法制办审查等程序,草案立法条件基本成熟。
二是瞄准2020年目标,加快农居工程建设。突出“精准”,遵循“急事先办,要事抓紧,改善适度,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激发农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农民自建房财政直补到户的政策,督查农户建房采取抗震措施(如上下圈梁、构造柱);加强抗震设防监管,由市县地震部门按照新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审查。
三是加强基础条件保障,力促事业发展。调研中市县普遍反映地震应急车辆少且车况差、工作经费不足、基层应急救援队数量少等问题。建议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对重点监测防御区市县给予经费保障,一次性捆绑式拨付,财政预算单列或在省长基金予以支持;加快基层救援队建设并配备基本救援设备,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市至少组建一支救援队伍。
四是创新思路与措施,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等;防震减灾以更高的标准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率达到100%,构建准确有效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地震趋势分析理论和方法,公众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普及率达到85%以上,建设全面的地震监测系统,建立强有力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使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不断巩固基础、激发活力、完善方式、丰富内涵,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
(执笔:省政府参事何文元、马琦明、董治平,省地震局李莹)
相关新闻
- 2016-12-05全面提升甘肃省防震减灾能力
- 2016-07-29兰州城关区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宣传活动
- 2016-07-13金昌市政协视察防震减灾工作
- 2016-05-23临夏东乡县开展防震减灾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