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党的制度建设新水平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作者:王存银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主题重要、意义重大、成果丰硕。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制定准则、修订条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布局的重要环节,使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走向深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推进制度治党、铸就坚强柱石为使命,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次全会发表的《公报》,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吹响了新的进军号,开启了新征程。
提升党的制度建设新水平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这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注重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问题,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和进展,这就是,提出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一部党章,两个准则,25个条例,以及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就制订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十八届六中全会,可以说是一次对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行全方位部署的会议,涉及到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今天为什么还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政治生活准则,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时代性决定的。突出“新形势下”就是增强时代性,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党员实际、紧扣突出问题,创新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使“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中国共产党在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上,开始启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03年12月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集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重解决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的问题,目的是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从内容上看,既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又有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从层次上看,既有总体性的要求和原则,又有具体可行的举措和要求;既继承了过去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又在新形势下阐明了新的部署。
书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全局、关系到长远,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制定修订两个文件稿为重点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作出这一部署首先就是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已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央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全会议题的一个整体设计。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部署,书写了新篇章。正如《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从而确立了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和抓好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点和重点。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研究党和国家层面的重大问题,每次中央全会都有一个研究主题。从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准则修订条例,8次六中全会的主题特征多是涉及党建、意识形态问题,可见,聚焦党建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六中全会的主题特征。十八届六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和优良传统,又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完善“制度治党”安排,对党内政治生活定出了规范准则,就党内监督作出了细化规定,犹如车之两轮,驱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将在全党上下形成一种整顿党的作风和队伍、管党治党的强大震撼力、威慑力。近四年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整治“四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弛而不息、持之以恒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