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正文
投稿

甘肃省环保厅:构建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 着力提升甘肃生态文明水平

2016-11-09 08:57:4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中国环境报:请谈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的工作思路。

  王建中:科学划定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2016年,完成全省首批区(县)试点生态保护红线技术划定工作。2017年底,初步完成全省重点地区生态保护红线技术划定工作。2020年,进一步扩大和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制定管控措施,推进红线落地实施。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措施。2017年底前,全省要分区分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统一监管。推进生态空间管控落地。

  强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深化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扩大生态空间面积,重点生态功能县市区的生态空间占比要高于50%。探索建立生态动态评估制度。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制,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开展多层次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中国环境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王建中:推进实施张掖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工程。到2020年,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值不低于20%,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不低于80%;构筑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河西内陆河、黄土高原四大生态安全屏障,力争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以上。

  中国环境报: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建中:将精准扶贫工作和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开展环境“问题村”排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到2020年,全省力争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行政村不少于400个,全省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到2020年,8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加强农资废弃包装物、农膜、尾菜的环境管理,到2020年,全省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加大农村秸秆焚烧污染防治。加强对秸秆焚烧管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农用土壤的环境管理。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调查与修复试点,强化农用地精细管控。

  优化扶贫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探索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结合的新模式,处理好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

  如何加快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实施环境风险防控,降低重点领域环境风险。

  中国环境报:“十三五”期间环境风险防范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思路是什么?

  王建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省进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工业化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性、产业布局的缺陷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复杂性多重性等特点,使得环境风险凸显。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频次,避免对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的危害,减少环境应急和环境修复恢复的成本,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环境风险防控,降低重点领域环境风险基础性任务要求。

  “十三五”环境风险防范主要目标任务是城市建成区内现存有色金属、化学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白银市白银区作为重金属综合防控国家示范区,率先实现“污染控制、质量改善、风险可控、民生安全”目标。黄河上游——白银市东大沟流域作为典型流域重金属环境综合整治国家示范流域,编制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和生态环境改善实施方案,制定重点流域重金属水质改善目标和预警监控方案。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全省城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80%以上,全省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分别从环境风险全过程管控、固体废物回收处置体系、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有毒有害物质防控等四个方面分别实施环境风险防控。

  环境风险全过程管控方面。严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风险源,全面调查评价全省重点环境风险源和风险高发地区,加强重点防控区域和环境健康综合管控,加强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管理水平。

  完善固体废物回收处置体系方面。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强化相关技术开发,拓宽废物综合利用渠道。积极开展兰州、白银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方面。按照“退出一批、提升一批、控制一批”的总体思路,分区分类实施区域、行业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加大重金属综合防控国家示范区和示范流域的防治力度。

  有毒有害物质防控方面。建立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清单并动态更新,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完善我省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

  如何创新环境管理体系服务环境治理?推动环境管理体系改革,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中国环境报:“十三五”甘肃省在环境管理体系改革方面怎么打算?

  王建中: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是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管理所应当具备的先决条件,还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十三五”我省要推动建立更加有效、更加有预防性和更富有社会参与性的环境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服务环境治理。

  首先,逐步完善环境预防体系。统筹协同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落实工业企业“一考双评”,深化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其次,深化改革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创新环保监管方式和手段,强化应急管理联动响应,进一步完善污染物统计体系,激发社会环保公益组织活力。

  最后,全面推动“互联网+”发展智慧环保。搭建一体化业务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企业“一企一档”数据库,推进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动环境信息大数据集成共享。

  中国环境报:在提升监管能力方面,请具体介绍一下“十三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王建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建立全省统一的环境质量、天地一体的生态状况、测管协同的污染源监测网络;强化大气、地表水国控站的运行管理和在线质控。

  完善市、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在64个县市区逐步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全面建成全省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4个空气预警站(超级站)。

  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在渭河、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市、县级及乡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开展全省土壤国控监测点位布设工作,确立土壤环境质量国、省控例行监测点位。

  完善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置。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实现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形成全省协同的应急处置能力。以省站为龙头,建成1个省级站、5个市级环境监测站,重点加强现场应急监测、快速监测、移动监测能力,形成全省统一指挥、区域保障有力的应急监测网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处置重点污染事故以及安全事故引发的污染事故提供准确、迅速的监测数据支撑。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资源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准确反映污染排放状况、准确反映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如何保障《规划》落地?确定了六大领域的重大工程

  中国环境报:为确保《规划》的落地,“十三五”时期会启动哪些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王建中:《规划》围绕重点任务确定了六大领域的重大工程。一是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主要包括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业企业烟气环保设施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水污染防治方面主要开展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启动土壤状况详查,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黑河湿地、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四是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主要加强重点河流环境风险防控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五是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六是加强环境监测、执法、应急、宣教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建立省级项目储备库,与其他相关部门按照环境保护相关责任规定,分别组织实施,协同改善环境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