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焦扬红
深秋之际,沿着翠竹苍劲的康阳路,我们一路都在探讨全域旅游和神奇美丽的五颗石。不经意间,车子已经到了传说中的“诗意五颗石”。
初到五颗石,潺潺流水携着巍峨山峦,幽径通灵,层层落叶,小桥静候,漫水的石崖,青苔在所说着一切美好。五颗石村位于康县阳坝镇东南部5公里处,全村辖5个合作社172户614人。辖区内有神奇的“五颗石”,令人向往的红豆谷,还有奇险的“一线天”等自然景观,村落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既有超然脱俗的清新,更有淳朴敦厚的人间烟火。雅俗一体,浑然天成。
据五颗石村支书李明华介绍,该村自今年年初以来,在阳坝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县交通局大力帮扶,将景区公路和通村公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沿着红豆谷,架桥铺路,修建凉亭楼阁,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出行难题。
“我们村有耕地2300多亩,茶园1200多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天麻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去年我们村每家的天麻收入有10000多元,大户有卖60000多元的,再加上茶叶和劳务收入,我们村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元。”李明华说。
沿着公路,我们停留在一家“乡村别墅”旁,几个摄影师不停地按动快门,“咔嚓咔嚓”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村。突然,屋子里走出来一个衣着朴素,感觉很硬朗的老者。村支书告诉我们,他就是天麻种植大户罗有满。
走进罗有满家,干净整齐,家电齐全,装修也很时尚。当我们问及今年的收成时,罗有满笑呵呵地说,“今年我能翻(挖)七八千斤天麻,每斤也就7至8元,一共大概能买60000元左右吧。”我们带着好奇,跟着他到天麻地里“推本溯源”。在离他家不远的一面山上,他随机刨开了一个边角,白白胖胖的成品天麻就露了出来,不一会儿功夫,就翻了一篮子。他说,“这一窝,可以翻300多斤。”我估摸着看了看,这一窝天麻占地顶多就是2平米。
在这依山而建,依水而栖的五颗石村,村民幸福而康健。一位九十高龄的老者,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一排排红彤彤的枣皮树,和着飘落满地、错落有致的银杏叶,映衬着老人白花花的胡子,在斜阳的照射下,显得那么安详、恬静。
“我们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建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机制管村’的思路,着力改变村容村貌,构筑建管机制,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以来,发动群众拆除危旧房屋、临时建筑、柴草棚;完成房屋亮化,实施座脊梁压四带、实施平改坡,完成庭院改造3450平方米,新建花墙3600米,硬化入户道路82户9020平方米。红豆谷景区改造铺装青石步道1100米,新修仿木护栏820米,新修景观桥3座,维修凉亭4个,安装石桌凳5套,新建观景平台2个,建景观小品6个,景区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挖掘,接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五颗石村包村干部说。
一个村庄的贫富,主要是看农民的收入情况。五颗石村在建好美丽乡村的同时,着力抓好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全村新植优质茶园50亩,培训茶农230人次;并完成劳务技能培训300人次,劳务输转125人次。建立天麻专业合作社一个,种植天麻45亩。新办农家乐2家,新开农家客栈1家。经过半年多的建设,一个“群众主体发挥好、基础产业支撑牢、旅游资源依托紧、管理体制运行畅”的新农村正在建成。
在全域旅游时代,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康县依托绿水青山,发挥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效应,培育生态旅游大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大产业,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寻找适应旅游消费群体的新路径,以便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诉求。该县也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前不久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康县正在积极探索实践这一真谛,为幸福乡民寻求“康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