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兰铁警方一日查获违禁品上千件 国庆哪些物品不能拿(图)

2016-09-30 17:18:29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宋芳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兰州西客站铁路民警执勤检查

  中国甘肃网9月30日讯( 本网记者 宋芳科 通讯员 雷曙生 文/图 ) 今日上午,记者从兰州铁路公安处获悉,9月28日,兰铁警方一日内查获查获危险品、违禁品952起1321件,其中管制刀具4把、水果刀105把、其他锐钝器859件。

  十一国庆节即将临近,兰州铁路公安处提前启动国庆模式,做实做细安检查危工作,在各客运站派出所由一名所领导会同安检支队民警共同盯岗安检查危工作,加强对候车室、售票厅、行李房、寄存处及车站阴暗角落的巡视检查,督促安检人员严格落实全覆盖查危措施,确保将危险品、违禁品堵在站外车下,给旅客提供一个安全出行环境。

  9月28日上午10时许,在兰州西客站候车大厅安检口,兰铁公安处执勤民警拦下了携带管制刀具的乘客包某,经过一番教育包某在主动上缴管制刀具后,乘坐火车开始了旅行。原来国庆节到了,受老同学的邀请,从未乘坐过动车的甘肃省岷县包师傅想坐着动车去酒泉旅游,他喜滋滋地拿着去往酒泉的动车票走进兰州西客站,却不想在行李过安检的时候被执勤民警拦了下来。正当包师傅纳闷时,民警告诉他从其携带的行李检查出了刀具。“这个折叠水果刀是我带着准备路上切水果用的!”包师傅连忙解释。“根据铁路安检规定,现在水果刀都禁止携带了,您这个按照管制刀具的标准,属于管制刀具,是要没收的。”民警耐心地向包师傅说道。随后,在车站派出所值班室,包师傅学习了相关法规,再经过民警的一番解释,包师傅终于主动上缴了刀具。

  兰州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节日出行安全第一。从2016年1月10日起,铁路部门新修订的《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开始实行。新规相比旧规则有很多变化,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哪些物品不能携带,这样才能安全上车以免耽误行程。为此兰州铁路警方对新规进行了总结,列出了六大类禁止携带的物品和一大类限制携带的物品,让大家一目了然。

  禁止携带类

  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防暴枪等军用枪以及各类配用子弹(含空包弹、战斗弹、检验弹、教练弹);气枪、猎枪、运动枪、麻醉注射枪等民用枪以及各类配用子弹;道具枪、仿真枪、发令枪、钢珠枪、消防灭火枪等其他枪支;上述物品的样品、仿制品。军人、武警、公安人员、民兵、射击运动员等人员携带枪支子弹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办理,并严格执行枪弹分离等有关枪支管理规定。

  炸弹、照明弹、燃烧弹、烟幕弹、信号弹、催泪弹、毒气弹、手雷、手榴弹等弹药;炸药、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爆破剂、发爆器等爆破器材;礼花弹、烟花、鞭炮、摔炮、拉炮、砸炮、发令纸等各类烟花爆竹以及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等烟火制品;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刀等管制刀具;管制刀具以外的,可能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菜刀、餐刀、屠宰刀、斧子等利器、钝器;警棍、催泪器、催泪枪、电击器、电击枪、射钉枪、防卫器、弓、弩等其他器具。

  可能干扰列车信号的强磁化物,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品,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活动物(导盲犬除外),可能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能够损坏或者污染车站、列车服务设施、设备、备品的物品。

  氢气、甲烷、乙烷、丁烷、天然气、乙烯、丙烯、乙炔(溶于介质的)、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氟利昂、氧气(供病人吸氧的袋装医用氧气除外)、水煤气等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汽油、煤油、柴油、苯、乙醇(酒精)、丙酮、乙醚、油漆、稀料、松香油及含易燃溶剂的制品等易燃液体;红磷、闪光粉、固体酒精、赛璐珞、发泡剂H等易燃固体;黄磷、白磷、硝化纤维(含胶片)、油纸及其制品等自燃物品;金属钾、钠、锂、碳化钙(电石)、镁铝粉等遇湿易燃物品;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铅、过醋酸、双氧水等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氰化物、砒霜、硒粉、苯酚等剧毒化学品以及毒鼠强等剧毒农药(含灭鼠药、杀虫药);硫酸、盐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蓄电池(含氢氧化钾固体、注有酸液或碱液的)、汞(水银)等腐蚀性物品;放射性同位素等放射性物品;乙肝病毒、炭疽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等传染病病原体;《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所列除上述物品以外的其他危险物品以及不能判明性质可能具有危险性的物品。

  限制携带类

  不超过20毫升的指甲油、去光剂、染发剂;不超过120毫升的冷烫精、摩丝、发胶、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自喷压力容器;安全火柴2小盒;普通打火机2个。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宋芳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