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教育 正文
投稿

甘肃2019年起文理不再分科 2022年高考“必考+选考”

2016-09-27 07:17:1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今头条】

  原标题:《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2019年起文理不再分科2022年高考“必考+选考”

  记者 李欣瑶

  日前,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对《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特别是对2019年即将实施的改革进行了详细解读。

  2019年起高中取消文理分科

  根据《方案》,我省的改革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到2022年高考实施改革后的方案。

  从2022年起,我省的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一年举行两次,增加的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计入高考成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学生只能参加一次。

  从2022年起,我省高考成绩总分满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普通本科院校在录取中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高校提前三年公布科目需求

  改革后的高考,各科学业水平考试将采用“6选3”,每个考生选择的科目一共有20种组合可能性。而如何选择科目,考生需要关注高校的招生要求。

  普通本科院校可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原则上,高校应提前三年,在学生进入高一时公布科目要求,如2022年的高校各专业招生要求的科目,必须在2019年6月底前公布。

  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即无科目限制。大体上,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选一门,再根据兴趣选两门,可选择余地较大。对于三门科目的选择,学生一次选定,一般不得修改。

  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的20种可能选择,学校在教学上或将采取走班教学。所谓走班教学,就是以组织方式编成行政班级,语数外统一上课,其他课程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编班上课,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课程表也将不一样。

  改革后的高考并未“增负”

  针对高考改革后学生负担会不会增加的担忧,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从考试次数、内容、心理负担3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考试次数来看,尤其在全省层面统一组织、命题、阅卷的考试次数上,改革后将有所减少。按现行的考试制度,一共有9次考试;改革后,学生最多参加7次考试,相比之下,改革后学生将减少2次或3次统一考试。

  从考试内容和难度来看,改革后6门合格性考试以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只设合格与不合格,绝大部分学生是可以顺利通过的。而等级性考试则以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时间为1小时,教育部门将通过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控制好难度。

  从心理负担的角度,由每门课程共同决定高考成绩,到改革后根据兴趣选择3门课程,分值和计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也有分散缓解的效果。所以学生心理压力不会那么大。

  同时,教育部门将在制度方面进行控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高考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说,我省实施高考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

  改革后的高考制度,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特长,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同时,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部分科目考试机会增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还分析了高考改革将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方面,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同,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更多地因人施教。

  负面影响方面,会增加学校组课组班的难度,个别学校可能还会出现唯考试安排学科、安排课程,或沿用文理简单分科的现象。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解释说,我省将通过合理安排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等方式来防止以上现象发生,并通过教育行政管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