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华戎聚汇 多元交融成就“盛大辉煌”(组图)

2016-09-26 09:42:1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阳关

  屯田筑塞护农商华戎交汇写辉煌

  在设立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同期,西汉王朝在敦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以防御匈奴余部的侵扰。长城从令居(永登县)修到酒泉,然后又向西延伸到了敦煌郡。还在敦煌郡境内修筑了众多城障烽燧,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候望、通信系统。敦煌郡内设有玉门、阳关、宜禾、中部四个都尉,这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保证了河西四郡的发展和中西交通的畅通,具有积极意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优美唐诗,正是因阳关而抒发的情怀。

  敦煌境内的长城及烽燧的设置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修建烽燧以瞭望和守御,同时凭借疏勒河等作为天险,与人工修筑的长城边墙共同形成一道防御的边界。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和利用。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作为重要节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巩固边防,经略西域,在西汉王朝进行了制度探索,通过屯田政策,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敦煌很快发展成了很好的农业区,粮食自足有余。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再次征大宛时,敦煌一地就集结了6万士兵、10万头牛、3万匹马和数以万计的驴、驼等奔赴前线,很能说明敦煌当时的经济实力。敦煌至今还有贰师泉的传说,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晚唐诗作《敦煌廿咏》中还存有《贰师泉咏》的诗歌。

  敦煌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对西域商人、使节过境、贸易或居住,采取保护政策,胡汉民族交往活跃。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纷起,河西走廊被割据势力控制,后三国归晋,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后,派兵消灭了河西的割据势力,委派尹奉为敦煌太守,继续推行西汉以来的屯田戍守政策,保护来往商人,使敦煌成为胡汉交往的商业城市。

  太和年间,仓慈担任敦煌太守,抚恤民众,压制豪强,沟通西域,政绩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国的爱戴。去世时,吏民痛心疾首,就如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更把仓慈的相貌画成图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仓慈已死,都聚集起来对其哀悼,甚至有人以刀子割伤自己的脸庞。他们同时又替仓慈立祠,以作遥祀。

  嘉平中,皇甫隆为敦煌太守,将新式农具耧犁车推广到敦煌一带,并改进了灌溉方法。“初,敦煌不甚晓田,常灌溉蓄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教作耧犁,又教衍溉。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三国志·仓慈传》注引《魏略》)

  丝绸之路古道遗址

  唐代,敦煌地区人才荟萃、商贸发达、民族交融。当时敦煌13个乡聚居着汉、藏、回鹘、昭武九姓粟特胡人等数万居民。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一大批粟特人迁徙到了敦煌,敦煌地方政府便在东城专门划出一块地方,让他们居住,取名从化乡。从化乡有3个里,公元750年时有300户、1400人。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汉长城烽燧下发现一个邮袋,里面装着8封用粟特文写的信件。这些信是从姑臧(武威)、金城(兰州)和敦煌发送出的,是写给家乡撒马尔汗(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贵人及在西域地区的其他粟特商人的。

  粟特人的贸易网络不但在撒马尔汗和长安之间,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也是中国与中亚等地区精神文化交往的沟通者。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占领瓜州,围困10年后,以“勿徙他境”的盟约方式占领敦煌,避免了文化浩劫,保护了敦煌的传统文化。其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正在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圣地敦煌得以保全。吐蕃占领敦煌后,僧尼人数大增,寺院不断增加。吐蕃占领初期,沙州寺院9所,尼寺4所,僧尼约310人。而到吐蕃统治后期,寺院增加到17所,僧尼人数猛增到千余人。吐蕃统治的近七十年间,因崇尚佛教,敦煌深受影响。大约从8世纪后期,就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地方风格。

  回鹘人也曾在敦煌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自晚唐以后,敦煌的东边甘州、肃州和西边的西州都曾有回鹘人建立政权,敦煌地区也有回鹘居民。在公元1041年至1068年,回鹘人还曾一度成为敦煌的主人。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