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网络媒体走转改】平凉崆峒区颉岭村走出最“牛”脱贫路(图)

2016-09-21 23:06: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祝彦军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专题

颉岭村的牛棚

  中国甘肃网9月21日讯 (本网记者 祝彦军 文/图) 21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启平凉行程,采访团一行参观完位于平凉静宁县的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后,驱车数小时,穿越沟壑纵横的大山,来到崆峒区颉岭村实地采访,见证当地群众养牛致富的脱贫路。

  记者了解到,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辖7个村民小组132户503人,其中回族人口309人占61.4%。耕地面积3823亩,人均7.6亩。之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53.28%。

  面对如此现状,当地政府针对颉岭村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削平三个山头作为安置区建设用地,分设回民安置区2处、汉民安置区1处,建成全区规模最大、搬迁安置贫困户最多的集中安置点。

  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理念,依托当地群众养牛贩牛传统优势,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处、单列式养牛暖棚60座,实现了人畜分离。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贫困户72户,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全村肉牛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5年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92元,共脱贫65户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77%。目前全村户均养牛10头以上,人均畜牧收入达到436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以上。

马文成接受记者采访

  在颉岭村的脱贫致富中,颉岭村村委会主任马文成成了颉岭村的领头雁。马文成1993年经村民选举出上任伊始,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反复论证,确定了“项目支撑、产业跟进、基础配套、服务提升、生态保障”的发展模式,立足颉岭强基础,突出特色抓产业,以不服输、不认命、敢拼搏的精神诠释了完美的人生,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成功,更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村里其他人,带领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颉岭村。

  颉岭村素有肉牛养殖的传统,但是人畜不分、粗放散养的饲养现状严重阻碍了肉牛养殖的发展前景。在颉岭村的发展中,马文成有着靠科技致富,靠项目发展的观念,2000年马文成率先贷款2万元,利用外出养牛羊经验,在自家屋后率先建成两间砖木式养牛暖棚,并主动邀请乡畜牧站工作人员,对科学饲养肉牛进行了现场指导,引进西门达尔良种基础母牛4头,尝试堆贮玉米秸秆喂养,饲料改进方面加以改进,当年,马文成养殖收益达到10000元,养牛实现了大丰收,成了村里科学养殖的典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面对难得的机会,他利用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挨家挨户找群众谈心,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政府的扶贫项目落到实处,如今,60个扶贫的牛棚拔地而起,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马文成的带领下搞起养牛业,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致富能手沟通协作下真真切切带给群众实惠。

  为拓宽致富门路。马文成多处奔走协调,率先在全乡建成电子商务站和金融服务点,并积极发动村民在颉岭村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现代营销模式,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群众把土蜂蜜、土鸡蛋、优质牛肉等土特产品推销出去,实现了经济效益大发展,周边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取经探宝,在当地引起良好反响。2016年7月,颉岭村党支部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马文成先后也多次被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基层工作者、优秀致富带头人,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村名为牛准备青贮

  今天的颉岭村,牛棚成排,青贮池旁铡草机轰鸣,伴着阵阵牛叫声,形成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有声画面,显示出当地开拓出了一条最“牛”的致富路!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祝彦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