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兰州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

2016-09-13 08:33:1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兰州市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

  ——访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军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是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为确保全市“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我市工商等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军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办公室,由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小顺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企业登记注册处。

  按照省工商局的总体工作部署,2016年9月14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我市将在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按照统一编码和赋码规则、统一登记流程、统一文书格式的要求,按照“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做好企业登记工作。

  我市工商部门将按照“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实现数据信息连接畅通、专递快速、监管有效,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符合“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业务的需求。满足各级工商、质监、国税、地税、人社、统计部门业务办理需要,并切实加强相关业务的联系对接,保障系统运行畅通。

  对于此次改革所涉及的相关政策等具体问题,9月1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兰州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军,倾听了他对于我市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解读。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我市自去年10月实施“三证合一”改革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社会反响如何?

  权文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施行,使注册登记更加便利化,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具体来讲,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即办理时限短了,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以上变成了5个工作日以内;来回跑路少了,原来办完三证要跑4个部门、提交4套材料,现在在一个窗口、一套材料就可办结;各项收费没了,由原来办证多种收费变成了现在的“零收费”。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55732户。其中,新设立19269户,变更换照36463户。

  记者:“三证合一”和“五证合一”有什么区别?“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权文军: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通过“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份执照、一个代码”,将由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分别办理、各自发证(照),改为由申请人“一次申请”、工商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以“一照一码”形式实现“五证合一”。改革将进一步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就业增加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改革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协同,促进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记者:“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权文军:2016年5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措施,在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2016年5月2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16〕30号)要求,全面实行企业“五证合一”登记制度。2016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6〕53号)下发,明确要求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五证合一”登记改革。

  今年8月3日,省委常委、副省长李荣灿在全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推进会,对“五证合一”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省政府领导指示,结合《甘肃省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和国家工商总局等5部门通知精神,省工商局会同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统计局、省政府法制办共同起草了《甘肃省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

  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并经省政府同意后,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予以转发。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