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第三产业如何发展,建议以新兴服务业态为主攻方向。一是在决策思路上一定要重视新兴服务业态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在继续促进现代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多层次、多形式、多路径展开。二是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一定要突出现代服务业中的关键行业和领域,比如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业、现代旅游业、二孩服务业、体育保健业、环保产业等,扶持新业态要有小政策和措施。三是明确信息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办公自动化、扶贫信息体系、虚拟养老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提升水平,开发出更多的、实用的、有市场需求的管理软件,支撑数字城市和管理系统升级。四是加快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态,特别是电商服务站店,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对贫困县和乡镇的电商发展进一步政策倾斜。
(五)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兰白经济圈。促进兰白一体化建设,对甘肃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两个城市深度有机融合。
2.以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突破口,及时拓展市场空间。甘肃应更加重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的研究,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以开创性思维创新合作模式,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作为产品销售的重要国外市场、技术创新重要伙伴、资本引入重要来源。
3.开源与节流并举解决甘肃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远考虑建议尽快促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工。解决眼前的缺水则需要在全流域积极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
4.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背后往往潜伏着贫困的因素,建议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要有机结合。进行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用补偿和激励的手段引导贫困人口转向生态建设和保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兴办富民产业。
5.全面深挖新型城镇化的内需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传统经济增长动能从城市向农村传导的战略载体。要加大就地城镇化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造及产业园区建设。要让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用得力举措引导农民工购买城市廉租房、保障房、甚至商品房,推动房地产去库存。
6.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大城市发展起来后,小城镇的发展是必然规律。特色小城镇要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特色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小而新的增长极。
(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重视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是现代经济的领头羊。而好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家来领导。甘肃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离不开大企业家。为此,建议甘肃筑巢引凤,实行优秀企业家引进制度。可通过股权激励或多种激励方式,从世界各地或沿海引进优秀企业家落户甘肃,引领甘肃经济发展。尤其要注重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甘肃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且结构不尽合理。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事教学和卫生等社会公益性技术人员约占2/3,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人少。为此,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方面,要优化人才结构,弘扬工匠精神,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尊重智慧劳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活人才活力,大力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人才队伍,其中关键是要解决好公平竞争问题。要防止由于管理滞后造成内部互相挤对和枪打出头鸟现象。为此,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才选拔激励制度。可以探索在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激励方面实行全面公开制度。所谓全面公开制度,就是所有过程和环节都公开。实行全面公开制度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制约潜规则弊端,防止人才挤对,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3.重用善于识才特别爱才的领导。把能否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用人才做为提拔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考核指标。
(七)关于投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是合理确定地方政府负债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考虑通过提高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有些则需要适度调低化解风险,关键是从有利于发展来评判和衡量,而不搞“一刀切”。二是以规范举债融资为主要抓手,加大我省财税体制改革力度。三是为举债融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真正落地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与机制支撑。
(八)进一步弘扬甘肃精神,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灵魂。陇中苦,甲天下,长期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养育了甘肃人苦干实干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是甘肃精神的核心体现。甘肃应该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弘扬甘肃精神,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强大精神支撑。
(九)动员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好发挥作用
为了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防止空对空和书斋式的所谓“建言献策”,要广泛动员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际特别是企业和农村一线开展既有专业水准,又有政策需求的调查研究。同时,有关部门应出台有关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调研的制度设计,群策群力为甘肃发展出谋划策。
(整理执笔人: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副主任宋圭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