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正文
投稿

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白银会宁县推进“1+N”产业增收模式侧记

2016-08-15 09:24:5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通讯员 董建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贫困群众很难脱贫致富,扶贫开发也难以持续。会宁在扶贫攻坚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带领贫困群众“拔穷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逐渐探索出精准有效的“会宁模式”。

  立足优势多渠道增收

  刘家寨子镇甜水井村聚集度低、村组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属建档立卡贫困村。在产业培育的道路上,该村充分利用当地发展养殖业具有的潜在优势,扶持养羊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阳光大道。该村平岘组贫困户仇守河家,养有20多只羊。“驻村干部帮我出主意、想办法,今年又利用扶贫专项贷款把养羊规模扩大到55只,还引进了4头母猪,准备发展家庭养殖,效益很不错!”仇守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

  韩家集乡周湾村贫困户王河家,去年主要种植经济效益好的全膜玉米。今年,又搭起了蔬菜大棚当起了菜农。“与外地蔬菜相比,本地蔬菜在价格和新鲜程度上都有优势,因此,更受消费者的欢迎。”王河高兴地说。

  王河家“转型”发展蔬菜种植只是该县走特色产业路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设施蔬菜具有土地和能源利用率、单位面积产值高的特点,积极对接市场,打造自有品牌,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通道。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会宁县坚持打造“1+N”产业增收模式,“1”就是一头子,即主导产业;“N”就是几样子,即多渠道增收举措。该县在祖厉河流域靖会灌区培育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关川河流域每年新增优质果品基地2万亩;在工程造林覆盖区,每年新增文冠果种植3万亩;在退耕还林杏基地区,每年培育仁用杏高接换优5000亩;在东南部二阴山区,每年新增1万亩中药材;在甘沟镇打造油用牡丹基地,争创省级油用牡丹示范园。今年以来,会宁按照稳定100万亩全膜玉米、稳定100万亩马铃薯、稳定35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大林果、扩大蔬菜、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改良紫花苜蓿、发展草食畜牧业,改良退耕还林树种、发展仁用杏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三稳三扩两改一延伸”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龙头带动产业化发展

  作为贫困县,会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集中精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主要增收渠道,村有多元产业、户有多种增收渠道”的局面,坚持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带领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推动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

  韩集庞虎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机具作业、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保底收购的“五统一”服务,带动周湾村农户集中连片种植黑膜马铃薯,种植规模已达到千亩以上。目前,该县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2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6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百强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社64家、市级98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会宁县始终把脱贫攻坚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亲力亲为,扎实工作,始终以实唯实,在真抓实干上求实效,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严格考核,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实效,坚决杜绝“被脱贫”、“假脱贫”,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于扶持增收产业,帮扶工作的核心在于落实增收举措,要多渠道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用务实举措促农增收脱贫。”县委书记王科健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