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泾河文明与长庆桥

2016-08-15 09:04:4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泾河文明与长庆桥

  作者:刘自主

  长庆桥镇呈自西北到东南带状镶嵌在庆阳市的西南边界线上。这里因修建了的横跨泾河的公路大桥——长庆桥,而得名。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渭河是黄河的最大一级支流,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同时是黄河最大二级支流,泾河流域在华夏文明孕育发展中功不可没。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老龙潭,泾河在长庆桥镇叶王川村入宁县境,自西北向东南泾河是长庆桥与泾川县泾明乡、窑店乡,长武县地掌乡、马寨乡分界。蒲河是泾河支流,源于环县牛柯寨,在和盛镇入宁县境,在长庆桥镇叶王村汇入泾河。

  长庆桥一带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研究先周历史的于俊德教授认为,“古蒲河人群与古泾河人群在这里交汇融合”。3-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泾川人”遗址就在蒲河对面,泾河对面长武一带有窑头沟和鸭儿沟等旧石器遗址。长庆桥自西北向东南均匀的分布着核桃山、二郎山、八亩坪、任家城子等四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大禹治水时为了驯服顽劣蒲河。在蒲河汇入泾何处上方依山势开凿了形如八卦的双鱼锁水,利用太极阴阳双鱼将蒲河湍流锁住,减缓了落差形成的强大冲击力。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叶王村看到形如太极图的地貌。

  《国语》记载:“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周先祖从此开始在关陇一带的泾河流域率族耕作,肥沃的泾河谷地从那时起进入了农耕文明。先周时泾河以东的大原(董志塬)是公刘建立的古豳国疆域,泾、蒲以西是西王母方国的地方,西王母是西方众多戎狄的总统领,居住在陇山一带。西王母国以畜牧业为主,周族的农耕很先进。长庆桥的泾河和蒲河谷地是先周与西王母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西王母国学习周人的农耕技术,广种百谷,将陇山以东地区牧业区变成农业区,由游牧走向定居。周人从西王母国也引进了许多优良种果树在豳地种植,引进优良畜种在豳地饲养。据说宁县的黄甘桃是由西王母国传来的蟠桃培育而来的,南豳(彬县一带)盛产的酥梨与西王母故地的泾川梨也颇有渊源;公刘和庆节骑的两匹大白马,是西王母国送给他们的礼物,民间称其为“白龙马”。明《泾州志》记载:西王母国“民朴半多穴处”。他们学习周人“陶复陶穴”之术,很快由地穴转化为窑洞。

  《竹书纪年》记载,在商纣三十二年,位于灵台县的诸侯国密须国侵占了泾川县的诸侯国阮国,越过长庆桥一带泾河和蒲河觊觎古豳国的沃地,周文王出兵征讨。周文王伐密胜利后在长庆桥泾河蒲河交汇处登高远眺,遥想先祖在古豳国一带功绩与众将士和乐而舞,作《诗经·大雅·皇矣》唱道:“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其中的“京”指古豳国国都所在地现在的宁县庙咀坪,“鲜原”是董志塬古称。

  西周初期,义渠等五戎向东侵犯陇东地区,周穆王征讨,虏五戎王,将其安置于大原地(即今陇东黄土高原)。平王东迁后周对大原一带失去了控制,大原五戎被义渠戎统一,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显赫五百余年的义渠国。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灭义渠国,在义渠旧地置北地、陇西、上郡。长庆桥一带位于秦时北地郡中心。

  1988年12月在长庆桥东郭村山头出土的铁罐内,发现了2万余枚半两钱及贝益化钱1枚,两甾钱2枚。这是我国考古界第一次大批量出土秦半两铜钱,在文物界引起轰动。证实了秦汉以来大规模迁民开发泾河谷地的史实。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设安定郡,长庆桥为北地郡与安定郡天然分界。国家的统一这里呈现出难得的繁荣,长庆桥汉墓群佐证了这一带当时富庶。汉墓群位于长庆桥贾家山,东郭家山地一带数个山头之上,这些山头整体地貌呈天然U形,墓群所在山头位于U底部泾河谷地一二级平台处,墓区上下均有悬崖与川地和三级平台分离,U开口处泾河环绕而过。从出土陪葬物品看为名门富豪和官吏绅士,鲜有贫民百姓。

  陇东地区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集区,战争纷扰不断,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隋开皇年间在长庆桥泾河对面不远处筑军镇,因泾河谷地战争不断“长用武功”,取其意名曰:长武城。北宋在长武城设长武县治(明朝在宜禄置县时,袭用了长武之名,至今沿用)。近年来,长武城出土的战国提梁铜壶、汉铜鼎、唐石造像塔、瓷碗、匈奴牌饰、弩机、箭簇等。

  隋末,金城府校尉西秦霸王薛举起兵反隋,建西秦政权称帝后迁都秦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主力军向高墌城(今政平故城)方向前进,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以图南下长安。七月,李世民来到高墌城,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薛举沿长庆桥一带泾河川登上浅水原秘密进袭唐军背后,唐军大败,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军,逃回长安,薛举乘胜占领高墌城。八月,薛举去世。太子薛仁杲继位。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重返高墌。双方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的西秦根据地远在金城(今兰州)一带,虽迁都秦州(今天水)但都城新迁尚未站稳脚跟,致使大军的供给跟不上来。李世民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薛仁杲部出击。在长庆桥一带的泾河南岸浅水原,唐军大败薛仁杲部,薛仁杲出城投降。这就是著名的浅水原之战。浅水原之战,唐朝平定了陇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也让饱受战乱的宁州、泾州一带得到短暂的喘息。

  在长庆桥叶王村蒲河对岸泾河之北有一座故城堡被当地群众称作“敬德城”,相传为当年敬德防范突厥所筑。史书所记敬德城(又名薛举城),即浅水原大战中西秦的折墌城。长庆桥附近的这个“敬德城”按坊间传说推测至少是尉迟敬德任泾州兵马督都时修建的诸多兵寨工事之一,据此不远的蒲河上游有一条地势相对平坦的大沟称之为放马山,相传为敬德放养军马之处。唐代郄昂《岐邠泾宁八马坊颂碑》写道:“宁州壤甘,泾水流恶,泽茂丰草,地平鲜原,当古公走马之郊”可见长庆桥一带是唐时豢养军马,屯兵驻防之处。

  长庆桥一带自古以来兵家争夺不断,战火不息。《旧唐书》记载狄仁杰“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可见唐代宁州地区的纷争依然很突出。吐蕃趁安史之乱侵占陇右,侵袭陇东诸州,拉开了唐与吐蕃一百多年的战争,泾河谷地居民屡遭杀戮抢掠。《旧唐书》记载吐蕃分入泾、邠、宁、庆、麟等州,烧杀掠抢。泾、宁二州的泾河川地白骨遍地,血染泾水。泾河对面的长武原、宁州的佛堂原等周边唐与吐蕃发生过十分惨烈的战役,整个陇东遍地兵燹,民不聊生。因而,唐时节制邠、宁、庆三州的邠宁节度使长期以来由马璘、郭子仪等名将担任。

  宋时长庆桥这片土地战火从未停息,北宋与西夏,蒙古与金……战火不断。1224年金国的完颜陈和尚率领400人在长庆桥附近的永昌军镇一带一举打败了蒙古8000雄师,恢复了金对庆阳一带统治,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大昌原之战。

  长武县浅水塬大战城雕

  明时蒙古鞑靼部对这里袭扰不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又把这里当做了战场。清康熙年间陕甘提督王辅臣起兵反叛清廷,以平凉为中心的陇东及周边诸地烽火四起,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连陷陇东数州府。1675年清朝收复宁州(今宁县),第二年破平凉城平定叛乱,几年间泾河一线的长庆桥周边战火纷飞杀戮不断。

  1929年陇东行政当局利用国民省政府“以工代赈”项目修建了泾(川)环(县)公路,庆阳起点为长庆桥西郭村,这条路是庆阳最早公路,因泾河阻隔在这里成了断头路。随后,历时三年多于1937年建成长(武)庆(阳)桥,长武庆阳公路通车,山阻水障的长庆桥与外界畅通。

  1947年4月国民党八十二师在师长马继援的率领下进驻宁县等地,部分骑兵驻防长庆桥一带泾河沿线,一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和附近游击队激战于河对岸的长武骑马沟等地。1948年4月马继援亲率部队沿和盛、太昌、长庆桥一线向长武、宝鸡方向推进,在长武一带与西北野战军遭遇。5月4日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配合马继援部派飞机为其助战,因“判断错误”炸毁了长庆桥。

  1959年平凉行政专署主持,投资39.9万元,重修21孔实腹式石拱桥一座,桥长280米,桥面距水9.36米,桥面净宽10米,这就是今天看到的长庆桥。

  泾河谷地两千多年的开发和战乱,泾河也变得不温顺起来,水患常常殃及百姓。1955年6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长庆桥设立杨家坪水文站,进行观测,报汛、泥沙颗粒分析等工作,为合理利用泾河和治理泾河提供科学依据。上世纪八十年代驻镇油田单位和当地群众在长达十多千米泾河沿岸滩涂上栽植了上千亩的“青年林”,在退耕还林等政策支持下,昔日的低产梯田成了种满金枣、柿子、核桃和瓜果的瓜果园。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