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域文化承载者发展理念宣示者
作者:张继红
所有地理名词中,几乎不变的是山脉,鲜有变化的是河流,变化最快的是与人结合最为紧密的城镇。生旦净末丑,人生大舞台。风云变幻世事沧桑,承载着人们生活印记,以坐标点命名的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它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规范着人们的物质、思想、文化走向。在所有的收藏品中,我最喜爱地图。尤其是中国西部城市地图。因为它的名称变化太快,其价值也就产生了,解读地理名词就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个地方的变迁和思想,以及它未来的定位。
地名是历史的断层带,不会没来由的出现。兰州自汉魏纳入中原政权版图后,经历多次统分更迭,地名更是变化纷呈。兰州地名有四种印记,即古地名印记——堡、营、驿,代表了军事力量和国家政权的存在。安宁区名源于明代军事城堡安宁堡;上世纪初至解放初印记——南砖瓦窑是农耕时代的象征,李蒸路(今十里店后街),成为兰州人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对民族文化根脉的保护决心。隶属于皋兰的国正乡(刘家堡)、棠荫乡(沙井驿)等;工业化印记——自由路、民主东西路、健康路、幸福巷、先锋路、火星街、福利东西路表达了兰州人民的志气,往往带有一定政治色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成就的符号;改革开放后阶段——培黎广场代表了兰州人民对国际友人的敬重。为配合节会,1988年9月19日,安宁区政府命名一条桃林路,这气魄,今天看来都应竖起大拇指。当然,还有近些年个别带有商业色彩的地名。
地名是对待历史和未来的态度,演化着物质环境与人们所向往、所追求、所祈愿的那片未来可以到达美好天地的红线。今天兰州处于由量的累加到质的飞跃的临界点。每一个地名,都是留存于兰州人心中的宝贵财富。当以忠实记录、批判继承、客观留存、多元载体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它们。不随意向昨天自揖别,将故事述说在今天,就要回答两个现实问题,避免猴子掰包谷,也不背历史包袱。面对即将在城市消失的乡村,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风格的老四合院建筑,大树参天、静谧四合,就让人特别向往。但是看着整个村庄狭窄逼仄的街巷,污水横流、蚊蝇肆虐等乱象,谁又不向往规划整齐明亮的小区呢,解决它需要放大抓小的智慧。
地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是它对广场的认识和布局,客观地说,堡、庄是农耕文明包围结构的象征,边界分明、高墙壁垒,侧重于收敛和保护;而大型广场,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代表了这个城市开放程度。客观反映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它是开放、交融、共通、交流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兰州地名,就会看到不足和潜力;地名是国家主权、市政建设、实施管理的一部分,归属于全体人民群众,这些年,出现了几个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街道,垄断了地名的公平使用权,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