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评论:摸家底促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2016-07-27 09:07:0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摸家底促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特约撰稿人 顾善忠

  2015年至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目前,我省各地的普查工作基本已进入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阶段,并将进入资料汇总、普查报告撰写及向省级普查办上报阶段。

  我省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剧种种类多,剧目数量可观,而且分布区间广,南北皆有。我省戏曲发展从古代文献上看,从明朝初年已经初见端倪,发展到清代,我省的戏曲以秦腔为代表,走向了全面繁荣、兴盛的黄金发展时期。1912年以来,我省戏曲仍然以秦腔为主,同时,省内各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的戏曲各剧种的发展曾经一度兴盛,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初步形成了甘肃戏剧艺术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我省境内剧种数量多,特色鲜明。1982年,在文化部进行的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之一《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调查整理、2006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的国家十二五课题《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现状调查暨总目》调查中统计,省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我省有13个戏曲剧种,除京剧、豫剧、眉户、越剧(越剧自1983年兰州市越剧团正式解散后,全省已经没有专业和业余演出)4个剧种外,有本地剧种9个,分别是秦腔、陇剧、甘南藏戏、民勤曲子戏、曲子戏、高山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民勤曲子戏、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没有专业剧团演出,只有民间班社和业余爱好者组织的演出。

  当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戏曲整体上的日渐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省戏曲也未能幸免。许多优秀的地方剧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在长期处于无法传承的危机下举步维艰;各地戏曲与剧种的发展存有极端不均衡性,一些地方性小剧种甚至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戏曲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传承后继乏人,情势令人担忧。因此,这次实施的戏曲剧种普查,是再一次全面摸清我省地方戏曲剧种现状,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促进戏曲艺术繁荣的重要举措。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省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如秦腔、陇剧、京剧以及流布在各市州的本地剧种;也包括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剧种名称、声腔、艺术渊源、形成时间、流行区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主要演出团体、人才培养机构、报刊专著、代表人物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普查方式则采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控制质量等方式。

  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是对当前我省地方戏曲剧种生存现状的一次全面调研和梳理,是对我省地方戏曲剧种剧团的一次全面体检和诊断,是对戏曲艺术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抢救和挖掘。而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我们的普查工作本身,就是在书写中国戏曲的当代史,而且应该是重要的一章。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