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再次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95年来,我们党一直在为实现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长远战略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结合起来,分段推进中国梦。这就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作一番概略的考察。在笔者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五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寻梦起步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毅然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要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此党投入并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艰苦卓绝的28年奋斗里,党领导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大特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其间经历过三次国内战争和一次民族战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展开的。经过20多年的战争,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败了北洋军阀,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追梦奠基时期。
摧毁旧社会是为了建设新社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仅仅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的第一步,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更复杂、更艰巨。新中国建立之初,党领导全国人民投入到三年恢复时期的奋战之中,一方面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经过向全国大进军,祖国大陆得到完全解放,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造运动,同时又实施抗美援朝,剿匪反特,使新生革命政权得以巩固。这几年,没收了官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物价,稳定市场,大力展开增产节约活动,扭转了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全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立足于中国实际,采取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实施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到1956年大多数地区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是探梦求索时期。
党领导民主革命的成功实践,不可能代替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吸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推进。正当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党的八大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正确决策。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无限前途。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此后10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成果尤为明显,成功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也已初步建立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又前进了一大步。
在此期间,由于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后来又发动了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付出了更为沉重的代价。这20年间的探梦求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经验值得吸取借鉴,教训同样也能得到启迪,使党更加成熟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第四阶段,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筑梦拼搏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思想束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逐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改革;开放从设置4个经济特区起步,辐射到沿海14个城市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面貌。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就了前进道路。十二大明确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任务。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中共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下大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来。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党和国家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保持社会稳定,继续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了小康水平。这2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为重要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建设显著进步,为实现中国梦,尤其是建党100年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阶段,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党100周年,是圆梦决战时期。
世纪之交,我们党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再用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1世纪的头2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再翻两番,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新世纪新阶段的前10年,我国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社会保障能力、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奇迹般的发展和进步,震撼了世界,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发挥优势,争取主动,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内涵却十分丰富,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振奋人心的号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党100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动员令。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战略目标胜利在望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凭这代人的拼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年的战略目标。为此,党和国家采取了科学而又周密的精细部署,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回顾历史我们豪情满怀,展望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再用不到五年的决战,一个灿烂的小康社会就会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面前。圆了建党100年的梦,再圆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梦就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基础了。实现“两个100年”战略目标之际,就是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
95年来,经过寻梦、追梦、探梦、筑梦,直到接近圆梦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目标追求;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精神;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