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临夏县达沙村村支书马祎——拉起手来,好日子就来
5月,甘肃省临夏县逐渐暖和起来,巍峨的太子山翠绿如织。山下,掌子沟乡达沙村村委会的小院里,村民们拿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听刚从外地参加“民族团结经验交流会”回来的村支书马祎(见图,本报记者曹树林摄),讲述一路上的见闻。
马祎在达沙村当村干部已经26年了。达沙村是临夏县一个高海拔的山村,全村245户群众就居住在狭长的山沟里。在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居住着回、汉、东乡、藏、撒拉等多个民族。26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让村里各民族村民团结起来,富起来。
“20多年前,村里矛盾重重,不同民族的人路上碰到连话都不说。”马祎说。
马祎知道,想要改变达沙村贫穷、落后的现状,第一步就是“破冰”民族关系,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吃平伙”是回族的一种生活习俗。几家关系好的邻居共宰一只羊,大家围坐在圆桌旁,聊天、吃饭,这是个促进邻里关系的好方法。但在达沙村,由于其他民族不了解回族这一生活习俗,“吃平伙”从来没有其他民族村民参加。马祎却从中看到了希望。
有一天,村民马麻乃家“吃平伙”,马祎和主人家商量后,邀请村里其他民族村民参与。一边“吃平伙”,马祎一边说:“大家都看看其他民族村,各民族和睦相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路修得那么好;回族群众和汉族群众搭手做生意,一家比一家富,房子盖得那么漂亮。再看看咱们村,你扭格子我扭纤,他吹胡子我瞪眼,什么事也办不成……”
在马祎的引导下,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谈过去,不团结的苦吃得太多了;谈未来,团结就是好日子的开始。
2004年,汉族村民何功成到甘南金矿打工,发生安全事故不幸身亡。马祎号召乡邻们帮助处理后事,还带领多名回、汉、东乡族群众去帮忙协调赔偿事宜。
类似的事情,马祎做了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清楚的是,达沙村的村民,逐渐拧成了一股绳。
“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脱贫致富。”马祎说。
马祎介绍,这些年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村民齐心协力,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村社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等1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育了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餐饮服务、汽车维修等富民增收产业。
短短几年间,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泥路通户率达到100%,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住的房子好了,吃的水好了,走的路也好了……”55岁的马哈非所老人感慨地说。
2015年,达沙村实现整村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000元跃增到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