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本期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就创新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深刻认识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何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深刻和到位的认识是有效行动的前提,只有认识到位了,统一了,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深刻认识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推动创新发展,是培育增长新动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他途。从世界范围来看,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总体来讲属于比较典型的后发国家的追赶型增长,快速增长的基础,主要是所谓的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通俗讲就是由于不发达所具有的优势。因为不发达,所以各类要素的成本都很低;因为不发达,国内国外的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都很大;因为不发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空间也很大。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发展水平上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在经济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二。由于发展水平提高了,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各类要素成本都会大幅攀升,当前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我们的综合生产成本不仅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发展水平提高了,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传统的需求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比如国内传统的房地产空间、传统消费品市场空间等。这一点对于像中国这样比较大的经济体而言影响尤为明显。另外,由于发展水平提高了,我们许多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发达国家要么不再进行技术转让,要么会索要很高的价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向通过创新,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档次,通过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通过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来促进增长,也就是从过去依靠简单扩大规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转型成功,就会形成新的动力,增长就能持续下去,转型不成功,增长动力就会衰竭,增长进程就会受阻。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关键时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中国所特有。所有的后发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都需要转变发展的方式。如果这个转型能够成功,就能够使得增长持续下去,就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如果转型不成功,增长的动力就会衰竭,增长就会停止,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转型过程必须尽快完成,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就是说,由于转型缓慢,新的增长动力迟迟不能形成,从而出现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而如果经济下滑持续时间过长,程度过深,经济困难和矛盾就会加剧,甚至危及经济及社会稳定,破坏转型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得转型过程变得更加困难。世界上许多国家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因此,转型创新发展,实现经济转型,不仅具有至关重要性,也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推动创新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总量的大小,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其人均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其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就是世界第一,但并不能阻止列强的侵略。中日甲午战争时,我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几倍,也避免不了我们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经济总量虽大,但技术水平低,生产和出口的都是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东西,而人家经济总量虽然没有我们大,但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高,有坚船利炮。另外,国家治理体系是否有效、治理能力是否较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很好汲取,叫做“肥羊效应”。就是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中,如果你是一只老虎或者狮子,你有能力保护自己,那么你长得大一些、肥一些没有关系。但假若你是一只羊或者一头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那么,长肥长大对你来讲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在长大长胖的同时,还必须长强,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步积累起保护我们自身不受掠夺和宰割的能力。
从微观或企业层面来看,道理也是一样。创新发展是新阶段新形势下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从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他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就是说,大家都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同样的产品,而我们的成本更低、价格更优惠。但现在这个路子越走越窄了,甚至很难再走下去了。且不说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包括劳动力、土地和其他矿产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各种要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小,即使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努力把成本和价格适当降低,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档次没有显著提高,消费者和市场也不见得会买账。现在居民大量到国外购物,除价差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安全等水平不满意,缺乏信心。企业之间低成本、低价格的“底线竞争”,使得大家越来越没有力量搞创新、创品牌,越来越注重短期利益,陷入恶性循环。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分化特征也十分明显。凡是有自己技术、有自己品牌、有自己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效益情况都相对比较平稳,而那些没有技术、品牌,生产大路货,靠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卖苦力的企业,路子则越走越窄。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发展也至关重要,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获得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
全面准确地把握创新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说到创新,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科技创新,这没有错,但不全面。新时期中央所讲的创新发展,内涵更加深入,外延也更加广泛,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
这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待。
从宏观的角度讲,新时期的创新可以说是全方位、全覆盖的,正如“十三五”建议所提出的,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就是说,从创新的内涵来讲,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从创新的外延或领域来讲,是五位一体的,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创新,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创新。为什么新时期创新发展需要更加强调创新的系统性、全面性呢?这是因为社会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单兵突进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统筹和协同推进,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结果。比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而文化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要真正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就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打破各种制约创新的思想意识障碍,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科技基础、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明确了今后推动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促进创新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也必须着力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仅要通过改革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要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和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不仅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拓展发展的区域空间,也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产业新体系,等等。这些论述不论对于宏观管理还是对于微观决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