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教育 正文
投稿

今年甘肃省继续扶持引导万名大学生就业 引导3000人 到村级幼儿园服务

2016-05-25 08:44:30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今年我省继续扶持引导万名大学生就业

  引导3000人到村级幼儿园服务

  百度资料图

  中国甘肃网5月25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记者 张文博) 西部商报记者昨日从省人社厅获悉,今年,我省将采取省财政适当补贴、毕业生自愿报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全省扶持引导10000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藏区可放宽到普通中专毕业生)到我省新兴骨干企业和市州、县区各类企业及公建民营性质的村级幼儿园服务。其中,引导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服务。优先推荐城乡低保家庭、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服务期限3年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

  本次招聘范围为甘肃生源,离校未就业的应届或往届普通高校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含藏区的普通中专毕业生),持《择业通知书》或派往生源市州人社部门的《就业报到证》、并按规定在生源地报到注册。应聘人员还应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本人自愿到企业和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服务,且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服务期满后自愿留企业、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工作或自主择业。其中,到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服务的毕业生须为学前教育等相关相近专业(藏区中专毕业生须为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幼儿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或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合格证(包括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毕业生到企业、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服务的期限为3年,服务期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规定为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省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用人单位负责安排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承担日常管理考核工作。

  服务期间,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市州或县市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并在办理户籍手续、职称评定、工龄确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工作人员同等待遇。服务期限计算工龄。允许毕业生在服务期间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和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考以及脱产研究生考试。

  服务期满后,用人单位要积极吸纳留用。接收毕业生服务或留用人数达到一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性优惠政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享受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的相关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企业将被纳入服务企业范围扶持

  据了解,我省确定的5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直接纳入服务企业的扶持范围。市州人社等部门负责审核确定本级和各县区服务企业的资格,并征集汇总本地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采取企业自愿申报、县区人社部门审核推荐(市州所属企业直接申报),由市州人社部门复核确认的办法确定服务企业资格。服务企业主要针对技术含量较高、与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相关的市州和县区所属企业,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

  据了解,新兴骨干企业拟招聘指标由所在市州人社部门直接下达,须优先予以保证。同时,对于新兴骨干企业2016年度已招聘接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一并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享受省财政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补贴期限3年。市州教育、人社部门根据基层幼儿园需求等情况,于7月15日前向省教育厅、省人社厅上报指标申请报告。

  注意事项

  省人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举办新兴骨干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对接搭建平台,优先为新兴骨干企业招聘所需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新兴骨干企业2016年通过专场招聘等活动签约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全部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毕业生报名时须持《择业通知书》或派回生源地的《就业报到证》、身份证、毕业证、户口本等材料。其中,低保家庭毕业生需提供低保证及发放记录。报名应聘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的毕业生还需提供具有幼儿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或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合格证(包括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服务人员确定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园长)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园长)对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后安排上岗,并及时为服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幼儿园园长)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其服务单位(办园)资格:以“空挂”方式骗取财政扶持资金的;虚报考勤结果的;不按时向服务人员足额发放工资报酬的;不依法为服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