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中国,有着太久远的历史。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哲学的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歌里,渗透在魏晋雅士的玄言清谈中,渗透在无数思想变革、朝代更替中。回溯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总是伴随着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发展: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呼吁人们关注灵魂,其思想影响着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思维;但丁的思想和诗作,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三纲五常的教化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约束着伦理道德,引导着政治制度;道家思想开创了无为而治的理政方式和刚柔并济的军事外交策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思想的更替和社会历史的进步。对于近现代中国来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民族道路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发展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后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这三个具体问题在给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教诲和鼓舞的同时,也为其“怎么做”以及“做什么”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哲学社会工作者尤其需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在古今中外的各类思想潮流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做到这一点,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是前提和关键。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懂真信绝非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李大钊在其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一句就写道:“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懂真信,来自于勤学深思。马克思著作卷帙浩繁,学理深晦。面对如此厚重的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及其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当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当以焚膏继晷,皓首穷经:要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读经典,但又不是关在书斋里,坐在靠椅中,处于生活之外。真正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是用一颗热心,通过哲学理论为人民群众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坦言道:“我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也不多。作为专家是要读多一点的,我们没有那么多工夫,读少一点也可以,重要的是要注意研究方法。”恩格斯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今天,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时,各种深层次矛盾凸现,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如何为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发声出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中寻找规律、发掘经验、探索路子。一个哲学社会工作者,当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
自古以来,我国学者就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著书论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各家之言。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更应苦心孤诣,潜心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懂真信,真学真做,为祖国献言献策,为人民立德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