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丹:瞄准脱贫短板持续发力
“脱贫致富的信心从哪里来?”“帮扶干部要怎样发挥作用?”自从被派到全县13个重点扶贫村之一的山丹县李桥乡上寨村后,这些问题王福明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边干边回答,“面对任艰责重的脱贫攻坚,县上坚持问题导向,配强驻村工作队力量,突出抓产业促脱贫,着重提升群众持续脱贫的能力。”
王福明是该县财政局副局长,去年被派驻李桥乡上寨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开展工作以来,通过广泛入户走访、现场调查,在对上寨村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从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整合帮扶力量,聚合扶贫项目、资金,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的确立,贫困户初尝“甜头”,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大增。
为了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山丹县深入实施“百联千扶”工程,将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帮联范围,借助双联平台和市委实施的年轻优秀干部“穗选”、“墩苗”计划,建立“县级领导指导乡镇,单位结对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机制,确定重点贫困村市县级联系领导34人,市县级联系单位53个,3058名市县干部联系全县3196户,实现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单位联村、帮扶干部到户“三个全覆盖”。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68名,组成13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开展工作,帮助贫困村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适合贫困村的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增加贫困户收入成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狠抓富民产业培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大事。山丹县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总结推广“村抓一项特色产业、户建一座种养棚圈,人学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全县13个重点贫困村共落实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大棚葡萄、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5.25万亩,投放小尾寒羊2465只,建成养殖小区15个、养殖暖棚903间,畜禽饲养量达到34.6万只,特色种养业覆盖率达到100%。流转土地2.97万亩,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个。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专业旅游村2个,新增农家乐21户,建成电商扶贫示范村13个、“一村一店”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6个,实现贫困村互助组织和电商扶贫全覆盖;整合各类资金1.9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支出用于贫困村的比例达到12.14%。县级项目资金用于贫困对象支出达2.45亿元,用于贫困对象比例达到15.58%。同时,严格执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最大效益;2015年,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1.29亿元,较2014年增加13.75亿元,增长36.62%。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达到100%。13个贫困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成立扶贫资金互助社19个,配套资金270万元,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覆盖贫困村比例达到100%。
与此同时,山丹县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联促帮带”、“雨露计划”等工程,着力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去年全年共举办各类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班17期85班(次),培训2584人。选派13名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长期蹲点指导生产,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个、示范户32户。13个贫困村输转贫困户劳动力4300人,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取得了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提升了增收技能。2015年,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10元,增长74.2%。
记者 翟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