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视点】《黄河母亲》三十年

2016-05-11 09:38:12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视点】《黄河母亲》三十年

  《黄河母亲》(资料图片)

  《黄河母亲》山东制作现场

  1984年,何鄂在创作《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何鄂

  《黄河母亲》建成至今已30年了。30年来,我以一个城雕作者的身份,一直在关注这座凝固的石雕与外界发生的一切联系。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我时时与她进行着心灵上的交谈。

  动力与创作

  我在敦煌莫高窟学习、临摹、研究12年之后,临摹已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忽然有一天,我明白了敦煌艺术是中国人老祖宗的创造,光辉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的光辉。我们可以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骄傲、自豪,但它不等于我们的创造。于是,我责问自己:你难道没有一点创造才能吗?你生活在这个时代,周围的人和事难道从未感动过你吗?我在对自身的极度不满中,寻找着失落的自己,寻找迷失的创造力,我顿时悟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给予我们子孙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两个字:“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历史的辉煌。没有创造,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看不到今天的辉煌。

  这一次顿悟,不仅孕育出了《黄河母亲》这件城雕,也从此奠定了我人生的终极坐标。

  开始,我构思了《黄河儿女》,因为黄河是从兰州穿城而过的,我想到黄河与甘肃人结下不解之缘,构图上还有一个黄土高坡的西部汉子。后来又想,儿女总是一代一代更替着,今天我们是儿女,明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是儿女,恍然一悟:母亲是永恒的,于是,减去了男子像,《黄河母亲》设计稿诞生了。

  设计稿在京展出4天后,《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图片,我也以极大的热忱开始了准备工作:去北京雕刻厂询问石雕制作的工序、造价和石料的选择,亲自给山东石料公司写信询问石块开采的体量大小。很快传来喜讯,兰州市政府决定建造并立项。我开始制定1∶1泥塑放大方案,测算出数十个标高数据,之后亲自参与完成泥塑制作并在放大中不断调整、完善艺术造型的表现……我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现在,我拥有了第一件城雕每道工序的原始记录,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座城雕的“重量”

  《黄河母亲》的制作过程中,我第一次体验了一件城雕在雕塑家心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当1∶1泥塑稿完成时,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工棚审定作品泥稿。若按常规,作者必然高兴,因为泥塑稿已被领导通过了。可是,我忽然意识到,这件泥塑一旦翻成石膏模型,石雕就按模型雕刻,最后成为永久的石头形象,有了问题就再也不能改动了。想到这里,心情立时沉重起来。我看着自己的双手,明白了雕像的命运实际上就在我的手里,于是,我丝毫不敢松气,只希望再多塑一下,塑好一些,再好一些。1985年8月1日,翻制小组十一人进入工棚前几分钟,我才从工作架上撤下来。当石膏模型将送往山东去进行石雕时,我仔细地检查每一块模型是否包装完好。希望模型安全到达,万无一失。

  石雕完工了,用五辆汽车从山东运回兰州,安装那天,技师们的组装工作很顺利,当吊车吊起最后一块头部造型准备就位时,我忽然怕起来,想到这座雕像在工棚塑造时,光线较暗,打石雕时,又在山东露天散放着,今天这是《黄河母亲》永久的位置,许多担心同时涌入脑海:母亲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是否协调?面部五官的表情是否相对称?心紧缩了,我像犯了错的孩子,竟不敢抬头看她。默默地走到几十米外的路边,怯生生地望去,等到终于看清了比例正常,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而在雕像落成后的第一个月里,工作之余,我便坐公共汽车来到《黄河母亲》像前,坐在人群里听人们的议论,一个月后我才真的放心了。

  之后,我依然一直在关注这座雕像的命运,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创时代精品

  《黄河母亲》雕像的建造,给了我许多启示。

  城雕,应该只此一件。

  城雕,是公共艺术,她不仅仅属于个人。城雕更是一种巨大的责任。

  我以一个女儿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塑造了《黄河母亲》,我又以十三亿人中的一个,竭尽一个女儿的义务,努力去做一个“母亲”的好女儿。千千万万个前来观瞻《黄河母亲》的华夏子孙通过雕像又寄托了他们对民族的无限深情,这些最终将汇聚成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想说,我年已80岁,今后的岁月已不会太多。

  我能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唯有雕塑。我能够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唯有雕塑。

  黄河文化的耀眼符号

  李再钤

  她娴静地斜倚着;她长发垂肩、柔细如丝,蝉衣轻薄、纹似出水;她姿容婉丽、妩媚;她善良、慈祥,也睿智;她的幼儿绕膝嬉戏,稚气可掬;她的脸上隐隐浮泛着母爱满心的喜悦。她就是《黄河母亲》——一件由女雕塑家何鄂制作的花岗岩石雕。

  兰州人以《黄河母亲》为荣,她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屈不挠,缔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悠久的中国历史,更表现了兰州市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繁荣。

  何鄂在敦煌石窟中苦修了十几年,临摹过唐、宋彩塑佛像,也在四川大足钻研过宝顶山下的浮雕带。显然她的学习和创作历程是从西方的写实到东方的传神,然后又把东西方合为一体。《黄河母亲》比其他的大型雕刻包容了更多更深的历史文化意义。正如何鄂自己所说,她是继承了黄河黄土文化的传统精神而创作的,恰好这件新风格、新造型的雕塑作品,就陈设在距炳灵寺石窟仅百余公里的黄河岸边,使古今新旧的作品在此前后辉映,相映成趣。

  何鄂本着对传统艺术的虔敬和热诚,又谨慎地思考近代造像表现方法,塑造了一个现代的《黄河母亲》。若就纯艺术论艺术,《黄河母亲》并不是旷世之作,但就黄河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来说,她是值得赞扬的,她无疑是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精神。

  《黄河母亲》是一项崭新文明的象征,她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念黄河文明的伟大,她所代表的是包括所有城市雕塑规划下所创作出来的一项崭新雕塑观念……

  (作者为台湾著名雕塑家)

  何鄂:用“情系母亲河”奏响黄河文明的时代乐章

  本报记者洪文泉

  如果说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想必能代表兰州的雕塑就一定是《黄河母亲》。从她落成的那天起,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她怀中象征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的孩子,静静地守望着身后的黄河和岸边的人们,一晃就是30年。

  30年间,无数外地游客站在《黄河母亲》身边认识兰州,无数兰州孩子从《黄河母亲》脚下走向世界,古老的黄河和守护着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像已然成为许多人的思念和情怀。

  作为《黄河母亲》的创作者,雕塑家何鄂早已是“功成名就”。这位在甘肃生活了62年的上海人与这块土地、这座雕像之间的情感,也无法用文字表达。虽然已有上百件作品散布、坐落于全国各地,但年已80岁的何鄂,仍然在黄河岸边坚守着,不断用自己的双手塑造她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在《黄河母亲》雕像落成30周年之际,5月8日,由兰州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黄河母亲节”暨《黄河母亲雕塑》落成30周年纪念活动在兰州举行,同时,启动“情系母亲河”黄河雕塑长廊项目,其他纪念活动也随之展开。这也是何鄂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在黄河岸边建设一条“情系母亲河”概念的城雕长廊,邀请全世界的优秀华人设计师来兰州,在黄河岸边留下他们各自对于母亲河的感悟。由他们创作“母亲河”系列作品并刻上“炎黄子孙,情系母亲河”的字样。这些雕塑根据作品内容,在黄河风情线上通过点、线、面的整体规划进行建造,计划2019年建成,将成为联系海内外华夏儿女情感的纽带。

  “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兴起,”何鄂说道,“看了那么多城市的雕塑,它能带给后人的文化和精神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随着岁月的推移,长廊中的这些雕塑将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成为这座城市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激发黄河儿女无限的民族创造力和自豪感。”

  同时,何鄂也表示,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引领,通过立项、规划、环境、雕塑、园林等各方面的学者专家,社会各界同心携手、共献智慧才能建成。为了早日建成“情系母亲河”雕塑长廊,她和她的雕塑院愿意为此奉献一切力量,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尽心尽力,完成这一“大黄河”文化的梦想。

  正如何鄂所言,雕塑是一种具有视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能够直观展现黄河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情系母亲河”雕塑长廊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兰州拥有历史人文的黄河精神力量,拥有《黄河母亲》永恒的微笑。如果再拥有一个“母亲河”系列雕塑精品长廊,势必会让这一切汇合成黄河文明的时代交响,激励今人,留传后世。

  颂扬黄河感恩母亲

  ——一次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实践

  宋春华

  《黄河母亲》是我国当代著名女雕塑家何鄂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自1986年矗立于兰州市区,已30个年头了。如今,这座雕塑已成为兰州极具影响力的新地标,黄河文化的一个耀眼符号,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回想当年建设这座城雕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1983年,我在兰州市担任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对兰州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丝路风情为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有个初步的构想与规划,而以何鄂为代表的本土雕塑家陆续问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雕塑创作,是这个规划得以实施的学术支撑和作品储备。何鄂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女雕塑家,曾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临摹)12年,其间,她构思创作了雕塑《黄河母亲》,并于1984年参加首届全国城雕方案展,获得了好评。作者认为,这座雕塑建在兰州最符合她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表达的文化内涵。她的这一意愿和想法得到了兰州市政府的认可与欢迎,随即组织规划、文化、园林、市政等部门与作者反复讨论协商,最后确定兰州市滨河中路黄河南岸的开阔地带为建设地址,由何鄂放大制作《黄河母亲》大型城雕。该雕塑一落成便深受市民与来宾的喜爱,成为游览兰州的必到之处,她是相识兰州的一张名片,是记忆兰州的地标,也成为我国城雕建设的成功范例。可以说,《黄河母亲》已成为新中国城雕建设的经典之作而载入我国现代雕塑的史册。

  《黄河母亲》创作、建设的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首先,《黄河母亲》有高远深邃的立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放出一种正能量。作者以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寓意为炎黄子孙的伟大母亲,黄河哺育了我们,使华夏儿女得以生存繁衍,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并铸就像黄河一样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黄河之于我们就是一位胸怀广阔、坦荡善良、慈祥可爱的母亲,我们依偎着母亲,充满着敬意和感恩之情,这正是作者要着力表达的一种思想理念。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受众之所以都欢迎这座雕塑并与之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对这一文化主题的认同。

  其次,《黄河母亲》的雕塑造型,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母与子是雕塑创作中永恒的题材,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艺术追求,而经典的作品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何鄂注重向传统学习,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在《黄河母亲》的艺术构思中,她采用了拟人的写意手法,以斜卧的母亲形象代表黄河。作者以洗练的线刻手法在雕塑的下部整体性地刻画出大尺度的流水波纹,恰似汹涌澎湃的黄河,而母亲的天际轮廓,从远处望去,就像黄河里激起的一束浪花;近观“母亲”,没有纤细的眉眼细节,却以简洁的雕塑语言展现给受众一位端庄、雍容、娴静、优美、永远年轻的母亲形象。在《黄河母亲》的造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敦煌石窟唐代造像的艺术基因,这是作者12年面壁石窟临摹、观察、体验、记忆,并经过思考、选择、提炼、加工而升华出的具有典型化意义的艺术精髓;在基座水纹和鱼形线刻中,我们也能在甘肃彩陶的表皮上找到这种纹饰原型,这些都是作者向传统造型艺术学习,汲取艺术营养,并将其融入当代雕塑的创作之中,这种创作乃是有传承的创新。

  再次,《黄河母亲》注意公共艺术的特殊性,与环境要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场所精神。城市雕塑不同于架上雕塑,它从室内的灯光里走向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阳光之下,这需要作者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要与城市相关部门有更多的沟通与对接,以取得共识与融合。《黄河母亲》选在黄河河面相对开阔、背景为高山的黄河南岸,不但具有良好的通达性,而且坐北朝南,使早晨、中午、傍晚都有较好的光照条件。为了使雕塑具有更好的亲水感,专门为雕塑设计了伸入河床内的架空平台,从母亲西侧的头部望去,雕塑的波纹与东去的黄河融为一体,妥帖地营造出《黄河母亲》的创意意境;场地绿化和小品设计,也以烘托主体雕塑为原则,未植高大乔木,雕塑上没有阴影干扰,使雕塑更加完美、突出,收到了环境与雕塑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为原建设部副部长)

  《黄河母亲》大事记

  1984年5月5日,《黄河母亲》设计稿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获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参展纪念奖牌。

  1984年5月9日,《黄河母亲》设计稿在《人民日报》刊载。

  1986年4月30日,《黄河母亲》落成。1987年,《黄河母亲》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

  1995年,沈阳造币厂推出我国第一套“母亲纪念章”,镀金纪念章图案是何鄂的作品——《黄河母亲》。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人民日报》海外版印制纪念年历,《黄河母亲》被选为首页。

  1999年,澳门回归,《黄河母亲》参加中国艺术大展,在北京、澳门展出后,作者捐赠,由文化部转赠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存入“澳门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2年,《黄河母亲》雕塑图片由国家邮政局发行邮资封。

  2007年,《黄河母亲》亮相广交会。

  2010年4月2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全国城雕指导委举办的“60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及“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黄河母亲》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60件雕塑作品获此殊荣。

  2011年,《黄河母亲》图像被选用于“兰州国际马拉松”金、银、铜牌。

  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甘肃何鄂雕塑院承办,将《黄河母亲》(花岗岩、长3.36米/宽1.1米/高1.3米)捐赠给“台湾淡江大学”,4月6日举行捐赠仪式,6月9日揭幕落成。

  2015年8月,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将《黄河母亲》(汉白玉珍藏版长60.6厘米/宽23厘米/高24.5厘米)赠送至三亚“兰州舰”永久陈列。

  2016年1月至3月,由文化部主办,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之“公共艺术专题展”中,《黄河母亲》被遴选为最具文献价值的十一个案例之一,成为文献展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3月18日,兰州市长办公会听取了何鄂雕塑院的策划建议后,决定举办“兰州首届‘黄河母亲节’暨《黄河母亲雕塑》落成30周年纪念”活动,同时启动《“情系母亲河”黄河雕塑长廊》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