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5月9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伏润之) 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极大地调动了永昌县菜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前些年由于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而导致的“卖菜难”历历在目,那么,现在有了保险保障,会不会导致菜农盲目跟进、再次造成供需关系的失衡引发市场风险?蔬菜销售困难的根本症结在哪里?到底如何才能有效破解这些症结?
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再次来到地头,想听听菜农们怎么说。
市场机制倒逼菜农“动脑筋”
永昌县城关镇大坝村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张学龙就是其中的种菜大户之一。
和他聊天还是避免不了2014年前那次惨痛的教训。他说:“很多菜农都对行情预计过高从而扩种,导致蔬菜集中上市后出现滞销。”
经历过无情的市场教训,他们开始在种植时间上“动脑筋”。
“青笋种植要和张掖市错开时间,娃娃菜要和兰州定远镇错开时间。就算永昌本地也要仔细谋划,比如说东寨镇靠近公路,他们的青笋涨势很好,很多菜商路过就会就近收购他们的菜。各个乡镇之间为了保证销售通畅,无论是种植时间还是种植品种都会通盘考虑,反复掂量。”张学龙说。
再者,遭受打击的永昌菜农也在种植品种上开始下工夫。以往价格较好的青笋和娃娃菜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像菜花、西兰花等蔬菜已经逐步引进,从而避免了因品种单一而受制于市场行情的窘况。
熟悉当地蔬菜市场的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永昌还是甘肃,蔬菜价格遇冷的根本原因不外乎种植环节和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在种植环节菜农已经开始寻求自我突破,而流通销售环节则成为制约价格的主要因素。
“按理说,菜商肯定愿意把蔬菜买到价格高的市场,但受制于蔬菜不易保存的特性,目前甘肃很多地方无法做到高效快捷的流通销售,直接导致一旦某个品种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大量上市本地无法消化,只有坐等客商上门收菜一条路,销售价格遭遇冰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他还表示,这是典型的区域型小市场“自产自销”式的蔬菜经营模式。
仅仅依靠保险还不够“保险”
正因如此,永昌县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一落地,就受到广大菜农的由衷欢迎。
菜农杜文才甚至表示,如果没有价格指数保险,他肯定会减少蔬菜种植面积。
但永昌县金融办主任赵明祖却不停给他“泼冷水”:“蔬菜种植主要应根据市场需求、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不能单纯依靠保险品种来决定多种还是少种。”
永昌县副县长宋晶林认为,农业保险包括蔬菜价格保险仅仅是整个农业生产流通链条中的一个配套环节,只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于调节市场流通和蔬菜价格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可以确定的是,农业保险产品的提供对于菜农在蔬菜种植的前期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引导菜农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放心销售。
“我们的蔬菜价格保险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宋晶林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保险的原理是遵循大数法则,即举众人之力惠及少数受困者。因此,设计初衷就只是保障广大菜农的基本生产成本,而会努力避免个别人通过保险赔款产生不当获利。而且,保费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流向都是受严格监管的。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保证试点工作的开展不偏离原有的设计方向,依法合规开展蔬菜价格保险业务。”
赵明祖认为“蔬菜卖难”单纯依靠保险产品本身并不足够“保险”,更需要解决的是市场流通环节的问题。通过引入农产品电商平台,有效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打通蔬菜销售环节的瓶颈,为农民种菜卖菜多吃一颗“定心丸”,也为价格保险产品增设一道“防火墙”。
蔬菜价格保险试点,为永昌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增添了一道保险杠。在试点的基础上,永昌县还将支持保险公司和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建立“银行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综合保障机制,投保农户利用贷款开展蔬菜种植,并可以用于缴纳保费;在发生自然风险或价格风险后,可以通过保险赔款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并用于恢复再生产。
看来,我省蔬菜价格保险试点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