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正文
投稿

【劳动者之歌】河下走管道 他让梦想穿越黄河

2016-04-29 09:55:46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河下走管道 他让梦想穿越黄河

  让管道沟通黄河两岸,让清水滋养城市,工程领域劳动者汪石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汪石俊接受西部商报记者采访 西部商报记者 宋芳科 摄

  兰州,黄河穿城而过,母亲河的滋养增添了城市的妩媚,也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穿越黄河两岸一直是这座城市永恒的沟通主题!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一条条管道从河床下穿越黄河,连通一条条输气、送水管线,这个学术名字叫顶管的工程技术让这一切变成现实,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劳动者汪石俊就是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由他参与建设的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就坐落在黄河岸边,那两个标志性的球体更是让市民好奇不已。今日的劳动者之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劳动者汪石俊的工作和生活,感受一位劳动者和兰州这座城市的情缘。西部商报记者宋芳科都一鸣

  河下“走钢丝”

  看管道如何穿越黄河

  汪石俊感觉自己很幸运,2002年从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毕业,进入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就能参与一项有挑战意义的工程。那时虽然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身高一米八的汪石俊需要钻进80厘米直径的管道作业,最后卡在里面转不过身只能趴着往出来退。但他依然认为那是一段快乐时光,正是这段又苦又累的经历和历练,让他在今后的工程之路上越走越好。

  汪石俊说他们公司主攻的工程项目是净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让七里河的水进入位于安宁北滨河路的污水处理厂,首要的任务便是让管道穿越黄河两岸来沟通。但是让管道在黄河两岸穿越并不像路上开挖那么简单,这时候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顶管项目,说通俗一点就是在黄河河床之下通过顶管作业铺设一条管道。这种铺设管道的方式相比较传统的开挖来说,开挖面积小对环境破坏少。比如要铺设的管道直径为1.6米,那么河床下的掘进面也就这么大。

  但这个节能环保的项目本身对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河床下掘进精密的测量和控制必不可少,从黄河岸边到彼岸的掘进过程如若出现偏差则难以到达指定的目标。这就好比穿针,只要错过针眼注定是穿不过去的。而宽阔的黄河和一条直径1.6米或者80厘米的管道相比,就有如穿针的难度。于是在机器运行中,他们技术员分成两班不间歇工作来确保掘进的正确。

  汪石俊有一次惊险的回忆,那是一次掘进中,危险悄然而至。原来,勘测方在前期勘测后并未将探孔回填,当作业掘进至此触探到探孔,压力之下水流迅速回灌,岸边作业面不到10分钟便被淹没,幸好当时他们处置及时人员迅速撤离才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次未曾意料到的危险给年轻的汪石俊上了严峻的一课,在工程领域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更何况这项工作是在河床下“走钢丝”,一点瑕疵不仅前功尽弃,更可能伤害工友的生命。于是细致,细致更细致成了汪石俊的一种习惯,即使要熬夜,即使没有休息日汪石俊依然全神贯注地面对每一天。汪石俊说那样的日子虽然有压力也很累,但是青春有梦他感觉每天都很充实,每天都在成长。直到现在,每当想起那段和青春有关的日子,他都欣慰自己没有虚度。

  污水池不漏水

  关键技术是铸起薄壁墙

  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走出象牙塔的汪石俊好像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知识分子”的待遇,那时候他每天在工地穿梭,脸上都晒的掉皮。作为技术员他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看看图纸动动嘴皮就算工作了。记者从汪石俊的履历上发现,毕业后的多年间,他都在工地一线,从南京到苏州再到四川乐山,公司的项目开发到哪,他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汪石俊说在四川乐山他干的项目也是地下管道的掘进,用的就是顶管技术。那个工程虽然有前期的地质勘测,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掘进工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是大树根,管道走到哪里树根就跟到哪里,作为技术人员他的监测测量就从未停过,如何让管道在交错的树根中前进不至于迷失方向,是他关注最多的问题。

  在兰州,汪石俊更有归属感。汪石俊说兰州东出口从东岗到和平镇的公路,让他感觉到为百姓办实事的幸福感。曾经的东出口山路弯弯尘土飞扬,过往车辆行人叫苦不迭。东出口道路的建成改变了这里的出行方式。而为了建设这条路,他自己在工地穿梭,一直“灰蒙蒙”的,还是怀孕的妻子陪她一起行走才让他找到了安慰。

  2016年4月27日,在汪石俊的邀请下,记者和汪石俊一起走进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这个坐落于黄河之滨的污水处理厂因绿化的像花园一样而成为一道风景,其中的两个球体更是让市民惊奇不已。汪石俊说这个厂区有他的回忆,时至今日,厂区内还有他们承包的项目在施工,但是当初建厂的热情,他依然历历在目。汪石俊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池最要紧的是不漏水,这需要各项技术来支持,而最关键的是薄壁墙。因为大家一般想着不漏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水泥墙砌厚,但是这样的办法只能增加成本而且也不现实,于是用薄墙还不能漏水便是关键了。

  污水处理厂的重游让汪石俊充满感慨。他说每当自己经过兰州东出口,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还有吴家园、小西湖的泵站(穿越黄河的管道在此)都会有强烈的自豪感,有时候打车,他都会特意给的哥说一下“你看,这是我们干的项目!”这便是一种人生的成就感,让人很幸福更自信。

  尽量少挖路

  “管廊”技术省时省力

  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一步步走来汪石俊用拼搏实现着人生梦想。

  汪石俊说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有历史的企业,最早修建的铁路沿线水塔。现在高耸的水塔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挺拔的身姿依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一次施工中,他们建设好了塔基,等第二天的时候,附近的群众惊喜地发现椭圆形的塔顶仿佛在一夜之间飞了上去。不过作为内行他们自然明白,这哪里是飞上去的,由于塔顶在厂里已经预制好了,所以工地连夜通过液压技术将塔顶托了上去。而现在看来这项技术也并不过时,对于市民来说挖路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可是如果工程所需预制好,趁着夜晚的时间开挖将管道放入并迅速填埋,等到天亮一切如常,这样便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还有管道的安装一直是被大家诟病的话题,今天开挖燃气管道,明天开挖供水管道,后天又是其他管道。可就没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吗?管廊的概念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只需要开挖一个管道空间,然后将这类管道归纳到一起来安放,这就自然节省了空间更减少了开挖的频率。汪石俊说这并不是简单的设想,而是他们公司付诸的行动。

  对于未来城市就应该用更多的智慧来经营,当然污水处理厂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他为我们揭开了污水处理厂两个球体的身份,这两个球体专业名称为消化体,其在污水处理厂承担的功能其实和胃差不多。不过技术发展到现在,市民熟知的这两个球体已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今后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大家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球体,而且位于地面以上的其他污水处理设备也将可能隐秘地下。所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污水处理厂可能只是一片花园而已,其功能区换个时髦的话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因为都已经在地下默默无闻运转了,整个厂区会占地更少,功能更好!

  如今38岁的汪石俊是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总经理,光环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他说现在他的工作还是围着工地转,分公司13个项目部他跑一趟下来半个多月,只要还工作就离不开工地!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