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加速前行
——2015年高校智库发展报告
作者:黄昊 张怡 沈郊 姚旭
资料图片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显露出一定问题。为促进高校智库发展,交流经验,本版特刊出《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分报告之四。
2015年,是中国高校智库发展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进入深化落实阶段,全国高校在组织、思想和行动等各方面为智库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在体制机制创新、决策成果转化、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十二五”期间,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6所高校智库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计划,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初见规模。
1.看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国家需要
智库的需求来源于党和政府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智库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统筹领导部门,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智库建设,制订实施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文件下发以来,十余个省市先后出台有关意见,对地方智库建设提出相应要求。各省市均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合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着力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推动高校应用类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向新型智库转型,将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最大化。
《意见》《计划》的印发是对国家发展需求的及时关切和精准回应,同时也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现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时代命题面前,高校智库应不断整合资源,担起责无旁贷的责任,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
2.看供给:激发高校智慧,扩大决策影响
研究成果丰硕厚重
2015年,高校智库从供给端发力塑造智库实用性,致力于打造多层次的智库成果,累计提供咨询报告4.3万余份,其中2.2万余份被采纳,决策影响力明显提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英文刊物Instructions for authors和研究报告系列《“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影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内与国际视角》均引起很大的反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继续推出《国情报告》,报告涵盖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国政治与治理、中国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等内容,广受各界好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推出60多期研究动态、40多期金融简报,紧扣国家经济动态,分析金融市场与政策走向;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的《武大国际法评论》跟踪国际法学术动态,为国家建言献策;复旦发展研究院报送的专家建议年均增长30%,2015年编发《中国观》《发展政策报告》等刊物和内参近260篇,在聚焦上海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内政外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着眼于本省发展,发布2014浙江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0多项应用成果为党和政府采纳,400多项高水平理论成果为我国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实施百村十年观察项目,着力打造中国农村博物馆、农村数据库等平台。
国际交往日趋活跃
2015年,高校智库积极开拓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重大国家战略领域,“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复旦大学作为联盟成立的共同发起方,与其他众多高校智库一起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丰富的智库成果,并广泛吸纳沿线国家智库共同参与,扩大联盟影响力;在重大国际会议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作为G20智库峰会(T20)的共同牵头智库,在习近平主席出访G20峰会前夕,为党和政府做好“参谋”,打好“前站”,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国际学术论坛领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分别举办北京论坛、上海论坛、南京论坛、天津论坛、山东论坛等,把高校智库建设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实践,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并与国内外政商学媒紧密互动,持续发声;西安交通大学承办了2015欧亚经济论坛智库会议并发布系列《2015欧亚经济论坛发展报告》,在该领域形成了持续的影响;“人口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紧密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两篇文章在国际著名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人口与社会政策大讲堂”已连续举办十五期,产生良好影响。
品牌活动特色鲜明
2015年,高校智库举办了许多特色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旨在直面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推动中国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年末,第二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邀请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与来自100余家智库的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围绕“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主题展开研讨,论坛集中展示了高校社科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高校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的实力,并进一步深化了高校智库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3.看机制:深化机制改革,回应发展诉求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运作,2015年,高校智库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营机制。从“手工作坊”到“研究和分享平台”,从“校级大平台”到“市场化机构”,高校智库运营方式新意迭出。总结经验,就是坚持党管智库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人才为要、成果为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和战略研究院立足国家治理,致力于智库研究平台、转化平台、推广平台的形塑,形成了“十大核心团队”和“十大智库产品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部署,成立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个实体”的管理机制,为中国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南开大学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自主设立五项左右的重大课题,并着力推动项目组织方式、绩效管理机制的创新,充分激活南开智力资源,助力区域发展,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献计献策。厦门大学充分发挥团体作战优势,坚持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统一,以项目为牵引,在对台研究等方面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复旦发展研究院本着“开门办智库”的理念,与深圳等地方政府以及多家海外智库开展合作,并突破对“实体化”的既有理解,构建智库“专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运营团队—后备力量”的人才梯队,彰显了“多元、开放、前沿”的育人特色。
4.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梯队
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在2015年11月公布的“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占据了半壁江山。
2015年,高校智库不断拓展“智库人才”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广泛的学者队伍,既有知名专家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引领跨学科建设,又有中青年学者施展才华、汇聚智慧,还有博士后紧贴现实问题、锐意创新。另一方面,纷纷设立项目,引入知华、亲华、友华的访问学者,提高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并通过互派访问学者或项目人员与海外智库开展深度交流,在合作中透视中国发展热点、难点、痛点,廓清国外对于中国发展战略与理念的误解。
201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智库领导力交流项目”就“全球智库新动态与新趋势”“智库公共政策研究标准与专业精神”等热点话题等对国内50余家智库机构的70余位智库管理者与研究骨干进行了培训。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创设的“智库访问学者项目”已实施六期,共有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6位智库管理、研究和行政人员参与其中,经过两年的运行及改进,访问学者项目的工作体系和机制渐趋成熟,已经成为促进上海高校智库网络建设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和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实践和经验交流分享平台。复旦发展研究院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本校学生,同时设置“智库学术助理项目”吸纳其他高校学生,通过对青年后备力量开展扎实有效的决策咨询研究训练、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参与决策咨询的实践,激发了年轻人将职业规划融入祖国命运的热情,培养了年轻人的问题意识和资政理念,为未来国家各类智库建设积累了人才储备。
5.看未来:直面现实挑战,抓住时代机遇
当前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各种不足不容回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高校智库成果的政策匹配度较低。对此,应从三个层面突破:拓宽渠道,将智库成果报送至更多的决策部门;拓展思路,为市场提供更为专业的政策咨询,引导思想产品市场蓬勃发展;丰富智库成果的形态,不囿于资政报告等既有形态,拓展智库成果的类型和载体。
高校智库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就容易被堵塞。高校智库可以从政策咨询的能力、活力和潜力三个角度来完善评价体系:能力是指研究课题与咨询报告服务国家决策的适用程度、水准高低;活力是指智库及其成果在学界和媒体曝光度以及智库产品的数量及发布频率;潜力是指权威排名、专家意见以及智库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需求的吻合程度。
高校智库的“旋转门”缺乏活力。目前,中国智库的“旋转门”多是单向的,鲜有政府官员进入智库。高校智库应积极推动“旋转门”的双向流动,通过相关政策机制的探索鼓励、吸引官员进入高校智库,打通政学资源。
高校智库对于学术独立性和政策应用性之间的关系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一方面来源于一些人对咨政工作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来源于如何平衡学术人才和咨政人才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智库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应对各种现实挑战,高校智库需要提前布局,规划未来。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登高望远。在“服务国家战略上”,要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强化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构建需求对接、重大决策跟踪、制度化智库成果转化等服务决策新机制;在“赶超国际标杆上”,既要坚持特色发展,也要参考国际经验,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会媒介,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外关系与公众参与。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应立足学科优势,围绕改革开放当中的热点、难点,甚至是痛点问题进行精准把脉,并着眼于宏观价值理念与切实执行操作的有机结合,让“为民”的理念真正取得“善治”的实效。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注重人才建设。高校智库不仅需要专业人员,也需要智库运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吸引成名的大家,也需要培养初出茅庐的新锐。要用好一批人、储备一批人、培养一批人,在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学科综合、结构合理的智库队伍。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树立“中国意识”。高校智库应立足中国国情,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课题,在政策建言当中提出“中国方案”,在舆论引导上打造“中国话语”,在公共外交上彰显“中国形象”,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