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正文
投稿

张掖临泽农民宋有彪自办民俗博物馆

2016-04-12 15:21:22 来源:张掖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田志强(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临泽农民宋有彪自办民俗博物馆

  3月10日,临泽县蓼泉镇文化体育广场上锣鼓喧天,人潮涌动。在该镇“二月二”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的同时,由该镇农民宋有彪个人自办的抚彝民俗博物馆开馆。

  走进博物馆,沿着走廊,依次设有抚彝遗梦、乡村记忆、民俗农耕、红色记忆、诗瀚桑梓五个展厅。蓼泉镇是原临泽县城驻地,有“抚彝故地”美称,在抚彝遗梦展厅,一幅反映抚彝古城的画作,再现了群众安居乐业、商贾往来贸易的场景;陶器、古币……一件件历史文物无不展现出抚彝故地古时的繁华。步入乡村记忆展厅,一个古色古香的农家客厅展现眼前,木质风箱、马灯、烟壶……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活用具,勾起了参观者的往昔回忆。大车轱辘、手推车、风车……一件件农具映入眼帘,民俗农耕展厅里丰富的展品展示出了临泽深厚的农耕文化。红色记忆展厅内,以苦战临泽为主题的精美连环画布满了展厅墙面,红西路军在蓼泉城艰苦卓绝的战斗画面跃然纸上,仿佛就在人们眼前;红西路军用过的刀、枪等文物,无不让参观者肃然起敬。在诗瀚桑梓展厅,一张张书写临泽诗词的墨宝,一幅幅表现临泽美景的画作挂满展厅,展现了临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人入胜。

  临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明桂说:“作为一名农民用他多年来收藏的各类历史民俗文物,布展落成蓼泉抚彝民俗博物馆,他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追求,确实值得人们学习和称赞!抚彝民俗博物馆也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记录蓼泉发展沿革、反映群众生活变迁搭建了文化平台,是全县社会力量开办乡村记忆工程的示范典型。”参观展览的蓼泉镇上庄村七社群众濮正伟说:“博物馆内好多展品都是小时候见过的,但现在有好多都见不到了,勾起了浓浓的乡情和回忆,这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起办馆的初衷,宋有彪介绍,他自幼酷爱书画,初中毕业学习油漆工,在外务工多年后在张掖一家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提升技艺,并留在学校创办的装潢公司干活、带实习生。期间他重拾兴趣爱好,并有机会接触到了书画展。看到书画家们精美的作品,有了收藏的想法,自此也就开始了收藏之路。在收藏书画作品的同时,一些工艺品、老物件也纳入了他的收藏视野

  。为了收藏,他在务工干活期间就特别留心。宋有彪说: “看见自己喜欢而别人又不在意的‘宝贝’,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收藏,有的不收工钱,有的拿收藏的书画作品换,有的请吃饭……别人看到我有这方面爱好,一般都会把东西送给我。”随着时间推移,他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成了系列。

  2014年3月,他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接触到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朋友逐渐多了。在一次聊天过程中,一位朋友告诉他甘肃省要实施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的“历史再现”工程并支持发展民办博物馆,觉得他爱好收藏,有创办条件,就鼓励他开办博物馆。

  “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是想都不敢想,觉得自己收藏纯属个人爱好,离开办博物馆还差得远!”宋有彪说。但后来在朋友鼓励下,他到市文物局了解相关情况后,逐渐萌发了开办博物馆的想法。考虑到在城市办馆存在房租高、资金短缺等困难,他就把开办博物馆的地点选在了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家乡——蓼泉。他开办博物馆的想法得到了县上领导及临泽县文广新局、蓼泉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他协调了蓼泉文化站空闲办公场所作为展厅。自去年8月开始装修布展以来,他结合自己的藏品,在胡有全、王训端、王自刚、唐鸿发等张掖文化界知名人士帮助下,投入资金10多万元,策划布展了5个主题展厅,分类展出了自己的600余件展品。

  从筹备到开馆,抚彝民俗博物馆倾注了宋有彪大量心血和汗水。在得到家人支持,社会肯定的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办馆的信心。他说:“我会继续自己的收藏之路,争取进一步丰富馆藏,把临泽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 谢利江 程明阳 李存银

文章来源:张掖日报 责任编辑:田志强(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