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正文
投稿

武威23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

2016-04-11 14:36:48 来源: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我市23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

  火荣贵等市领导参加植树活动

  4月7日,市委书记火荣贵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为民新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本报记者 于光虎

  中国甘肃网4月11日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 (记者 于光虎 何立忠) 又是一年春光好,植树造林正当时。继3月10日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后,4月7日,市委书记火荣贵等市领导再次来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为民新村、立民新村、惠民新村社区,与市直机关、驻武部队2300余名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和群众一道,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幸福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存禄,市政协主席王扎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晓红,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杨得中,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柯兵,市委常委、武威军分区政委周小平等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上午9时,火荣贵等市领导集体乘车来到植树现场,很快加入到了植树队伍中,这是火荣贵等市领导今年春季参加的第二次义务植树活动。本次义务植树是移民新村村庄周边绿化,栽植的树种主要是樟子松、国槐、刺槐、白榆等。火荣贵熟练地挥锹开穴、拉线栽树、培土踩实、堆起围堰,道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种下一棵又一棵樟子松和国槐。火荣贵一边植树,一边对大家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抢抓今年春季降雨量大、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4月7日,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8号移民点开挖树穴。本报记者 何立忠

  火荣贵强调,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石羊河流域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结合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多管齐下、综合施治,使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生态脆弱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落实省委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重大决策,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持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生态文明。要继续推进绿洲防护林建设,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抓好“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精准扶贫村庄周边绿化为重点的造林绿化,严格落实“五禁”决定。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造林与管护并举,提高苗木成活率,确保植树造林取得成效,起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效果。

  此次义务植树点是近几年我市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建成的移民新村,社区同步配套教育、卫生、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移民群众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使移民群众脱离了穷山窝,融入了新农村,过上了新生活,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真正达到了生态治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一。

  植树现场,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在市、县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干部职工有的开穴,有的栽苗,有的浇水,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后,整齐划一的移民新区周围,宽敞平坦的道路两旁,一棵棵新栽的苗木迎风挺立,传递着春的生机与活力,为移民区增添了绿色和希望。

  参加义务植树的市旅游局干部宋燕说:“这几年春秋季压沙植树活动已经成为常态机制,我们大家都很积极也很自觉,希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把生态环境搞得更好。”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四级警士长赵富民说:“建设好第二故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消防支队的官兵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驻地的生态建设,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古浪县西靖镇为民新村社区居民赵生文高兴地说:“市上机关干部来给我们栽树,我们的居住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我们对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今年,全市计划完成人工造林35万亩、通道绿化800公里、封育36万亩、义务植树1100万株。据林业部门统计,当日干部职工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栽植樟子松、国槐、刺槐、白榆等苗木15600株。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