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正文
投稿

渭源县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纪实

2016-03-10 10:17:27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记者杨世智通讯员王纲

  在扶贫攻坚一线,如何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年以来,渭源县启动实施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在全县16个乡镇进行探索,形成了高效的基层党组织扶贫工作架构,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扶贫一线锤炼党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根基,党员干部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牵住“牛鼻子”就找准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

  在实践中,渭源县聚焦精准扶贫,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开展“两先”指数评价、“三建立两带动”党建扶贫工程、“党建+”“七步服务工作法”等党建品牌,整合资金1024万元,使2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旧貌换新颜,先后在扶贫互助社建立党组织19个,投入党员创业基金841万元,扶持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莲峰镇绽坡村是一个贫困村,村党支部长期涣散无力。开展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之后,县委采用“扶贫一线考察法”,即在扶贫一线锤炼党性,在扶贫一线锻造作风,在扶贫一线选用干部,对村党支部进行了整顿。新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起了“种植牌”,下起了“养殖棋”,使整个村子从过去的“落后村”,一跃成为“明星村”,村民们个个都对村党支部竖起了大拇指。

  峡口村党支部带动村民发展林木产业,带动当地600多户育苗户。其中,村民包伟在自家6亩承包地里栽了40万株云杉树苗,两年后毛收入9万多元,从此摆脱了贫困。他说:“前些年家里很穷。这些年,多亏了村党支部的带动发展育苗产业。”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渭源县基层党建已经形成“干部在一线培养、业绩在一线创造、人才在一线选拔”的鲜明导向,构建起了目标管理、联点破题、专项述职、巡查通报、评议考核、末尾问责“六位一体”工作推进体系。对此,渭源县委书记吉秀表示:“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活起来,火起来,给老百姓做出个样子,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表率作用,老百姓才能信你、服你。”

  产业链上组建党支部

  会川镇西关村是渭源县的一个富裕村。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渭源县成立了西关联合党委,成为全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下设4个村党支部和1个产业党总支。在实践中,渭源县按照“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的思路,以西关村为样本整合党建资源,选拔68名致富能人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选派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和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在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养殖等产业组建党支部,积极探索强村带动的发展新路子。去年,这些党支部为党员群众获取信贷资金2172万元,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五竹镇渭河源村旅游资源丰富,却相对闭塞落后。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镇党委推动村党支部“位置”前移到旅游产业上,带领群众硬化村社道路,改变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广场,积极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品牌,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凝聚在产业发展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使渭河源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像渭河源村一样,渭源县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园区建党、项目建党、“党支部+企业+人才”等模式建立两新党组织,使全县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分别达到83%、34%。

  党组织服务无处不在

  北寨镇张家堡村在外地打工的王亮,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便民服务带来的温暖。前不久,他在村金融服务代办点顺利刷卡取到了工资。

  在“双推进”工作实践中,渭源县根据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设了小超市、小诊所、农贸市场、乡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群众综合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240个,让党组织真正站到扶贫开发“前台”,真正居于扶贫开发“第一线”,使党组织服务无处不在。不仅如此,去年8月,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还建起了微信群,包括部分村民在内的400多名群成员活跃其中,随时交流各类生产信息;北寨镇党委则建立了党员和种养加大户QQ群,为老百姓销售“牵线搭桥”,为农户免除了后顾之忧。

  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郭连靓,就是党组织服务的受益者。前年,村党支部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鼓励他在中药材产业链上脱贫致富。随后,他申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通过收购贩运当归,净赚7000元,一年就还了贷款。如今,他又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计划通过网店销售当地特产。

  通过推动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渭源县把过去的“两张皮”拧为如今的“一股绳”,不仅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