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说事
“抱团养老”并不那么完美
刘昌海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是为防老。但近年来,不少人由于工作、生活等问题,迫不得已无法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乡村、社区里的空巢老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时,很多老年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月29日《泉州晚报》)
面对养老难,“抱团养老”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一些人也已经开始实施。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正是无人养老才使得老人不得不“抱团养老”,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也不全都是报道中描述的那些好处,也有很多的难题待解。
一是亲情缺失。在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最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几代同堂,含饴弄孙,晚辈昏定晨省,早晚看望。虽然现代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子化的现实让这样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但几个老伙伴永远难以替代对亲情的需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看望老人,照顾他们的亲情需求,这仍然是养老中的重中之重。
二是重病难扶。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即使是亲生儿女,面对失能的父母很多时候也焦头烂额,心生倦意。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如果有老人生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仅凭几个一块儿居住的老头儿老太太,根本就担负不起照顾的重任。他们既没有那样的能力,也没有那样的责任。
所以,现在流行的“抱团养老”,也许在老人身体还都很健康的时候大家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排解孤独,做到老有所乐,但真正到了养老的关键时刻和最需要的亲情环节,还是无能为力。显然,我们不能将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抱团养老”上,还需要家庭、社会付出更多的责任。如果我们把“抱团养老”想得过于完美,一旦遇到现实的困难,很可能会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