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正文
投稿

商事制度改革为甘肃省经济运行再添动力

2016-02-28 09:51:5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贾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下好“先手棋”激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伏润之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就在不少企业遭遇困难之时,一股创业浪潮却逆势而上。

  甘肃也不例外。“十二五”期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由“十一五”末的65.1万户发展到128万户,接近翻番;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1.82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这是改革的“魔力”。

  面对压力,我省将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削权让利,转变职能,力求把市场能办的放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不断透露出我省宏观决策的新思路——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产生拉动民间投资、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的叠加效应。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过去,工商登记过程中一直存在“互为前置”的现象,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对此,陇南成县个体工商户孔凡秀就深有体会。他在县城经营建材生意,此前办理营业执照需要先向县级以上林业部门申报木材经营许可证,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手续也很繁琐。

  2014年,我省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准入门槛大大降低,验资报告不用提交了,住所登记手续也得到简化。听到这个消息,孔凡秀再次来到县工商局,只用了2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改革,让出了政府的权力,却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从在校大学生到老人,从普通农民到进城“打工仔”,一股股创业热情瞬间迸发出来,涌入市场,激荡起甘肃新一轮创业大潮。

  仅去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78万户,同比增长16.3%;新增注册资本3273亿元,同比增长21.5%。

  省工商局局长郭承录坦言,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市场活力不足、创新乏力,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对微观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过多,各种不合理的行政管制过多,各种行业分割和地方保护过多。百姓投资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环节多,效率低、期限长、资金成本高,制约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事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就是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百姓经商兴业这第一道门改起,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这是顺应群众愿望和社会期盼的重要改革举措。

  甘肃,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按照改革的思路,近年来连续推出多项旨在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新举措:

  除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外,在西北地区率先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改革,去年6月份在全省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10月份与全国同步实行“一照一码”改革。全年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0.31万份。

  ——在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电子化登记管理、取消各类收费项目等便利化措施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登记事权调整下放到市县工商机关,下放冠以“甘肃”字样的企业名称核准权,推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变更通知书就近属地领取制度,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肯定和推广。

  ——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制度,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撬动银行放大贷款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厅已先期注资1.6亿元,可放大贷款100亿元以上。全省第一批8.58亿元贷款已惠及小微企业。

  ——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管理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6项,目前只保留17项……

  我省一系列旨在削权让利的政策措施释放出强烈信号,对社会预期、市场活力、资本投向等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转变职能适应全新监管模式

  目前,我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已突破119万户,非公经济产值也占到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5.8%。非公经济不断增长的数据表明,商事制度改革,以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广阔思路悄然切换着我省经济增长的引擎。

  有人对此也有担忧,在全面放开的市场准入制度下,企业的监管又将落到何处?

  其实,“放”和“管”是一个车的两个轮子,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两个轮子都转起来。

  适应新变化,我省摸索出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行业和技术标准,建成运行了“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年报信息等归集到一个系统和具体企业名下,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运行。截至去年底公示市场主体信息653万条,日均访问查询量7.1万人次。其次,认真落实“双公示”制度,2013年度年报公示率达到93.98%,2014年度达到80.16%。组织开展对公示年报信息的抽查检查,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4.66万户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31.49万户个体工商户向社会公示,首次发布了《甘肃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再次,全面实行市场主体抽查制,制定实施了《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抽查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我省也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抽查制的省份。去年全省系统共开展不定向抽查269次、定向抽查4次,抽查检查经营户6.5万户。最后,建立了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省工商局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17家部门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共交换共享信息251.5万条,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予以限制和禁入,“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如果说,简政放权发挥了“松绑”作用,让投资者放开手脚进入市场。那么,转变职能则正发挥着“服务”+“监管”的作用,让企业发展获得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贾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