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绚丽甘肃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韵新风入画来

2016-01-31 10:05:11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兰州新区“十二五”成果丰硕

  原标题:【绚丽甘肃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韵新风入画来

  记者 李满福

  2015年,谈论甘肃文化的人比以往要多;甘肃文化上的喜事和大事儿,也比往年要多。

  尽管每个人谈论的内容和欣喜的理由各不相同,关注和参与的方式千差万别,但过去这一年,文化切切实实给甘肃带来了更大的自信。

  “舞台”围着农民转

  在落实国家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甘肃创造性地提出“乡村舞台”建设实践,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8月31日,文化部把中西部11个省份文化部门的一把手集中在陇南康县,以现场会的形式,关注甘肃的“乡村舞台”建设。

  这一年,甘肃首次把“乡村舞台”建设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年底梳理和验收当年各地工作成果时,摆在案头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欣喜:2015年,省上下达了建设4000个“乡村舞台”计划,而实际完成了4934个,完成计划的123%。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有11559个“乡村舞台”,也就是说,全省七成以上的行政村有了自己的“乡村舞台”。

  “现在,我们的‘乡村舞台’不仅仅是唱歌跳舞、锻炼身体的地方,也是一个用途更广的公益平台”,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村支书康广生说,农业科技培训、农家书屋、农村党员教育等,如今也搭上了“乡村舞台”的便车。

  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全省的“乡村舞台”建设,特别与国家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挂上了钩,当年建成的4934个“乡村舞台”,其中落户贫困村的就有2884个,比年初确定的任务超了44.2%。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甘肃是文物资源大省,遍布全省各地的各类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让学界感慨。如何保护,如何传承,为了给这些问题一个明晰的答案,甘肃文博系统一直没有中断努力。

  嘉峪关关城保护、拉卜楞寺、郎木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在寒冬来袭前,都完成了各自的年度文保任务。

  去年初启动的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在完成顶层设计后,马不停蹄地推进实施。目前,全省博物馆新增165个,总数已达385个。这些规模不等、主题鲜明的博物馆,成了学界、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新渠道。

  通渭县襄南乡利沟村村史馆、肃南县康乐乡裕固族民俗馆、金塔县黑醋文化博物馆、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河西宝卷展览馆、会宁会州博物馆等一些紧扣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型文博馆舍,勾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乡村记忆”。

  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是这一年甘肃文化界最值得炫耀的工作之一。就在去年6月,由文化部、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等主办的“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香港图书馆举行,这是文化部第一次把甘肃优秀非遗项目以“打包”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进行全方位推介。

  唐卡艺术国家级传承人希热布大师、裕固族服饰国家级传承人柯翠玲等一批我省艺人,在展示他们作品的同时,还成为向外推介甘肃的“文化使者”。

  就在去年年底前,省文化厅还启动了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审工作,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了167名传承人。

  新创剧目撑起一片天

  几天前,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在兰州的5个剧场轮流进行。此次展演前,各地向组委会推荐了46台新创剧目,最终有22台优秀剧目脱颖而出。据省文化厅艺术处王繁钦介绍,这些剧目集中展示了我省戏剧大省建设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和促进戏剧创作,保持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的良好态势有积极意义。

  在此次展演中,一批剧目得到专家的好评,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比如清水县创排的《轩辕大帝》,把歌舞与秦腔融合在一起,省秦腔艺术剧院创排的《大河儿女》,在秦腔中“混搭”了“花儿”,让观众耳目一新。

  除了新创剧目外,一些吸纳了国内众多艺术大师加盟、经过数次精心打磨的剧目,如话剧《天下第一桥》、歌剧《貂蝉》、秦剧《大秦文公》等,已经在舞台上显出了强大的冲击力。

  此外,“2015年舞台精品惠百姓”演出季、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等活动,让城乡百姓过了一把在家门口看大戏的瘾。据统计,去年全省各级国有文艺院团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1.5万余场,观众人数1600万人次。

  这一年,我省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82起、678人次。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新加坡、希腊、英国、韩国、蒙古、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舞台上,再次迎来甘肃艺术家们的到来。我省还充分发挥在壁画保护、石窟数字化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和技术力量,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宗教研究、学术交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甘肃文化在国门之外散发芳香。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