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成假阿胶见证追溯体系成空
屈正州
作为传统的补血佳品,由驴皮熬制的阿胶尽管“名贵”,却深受欢迎。业内人士指出,以原料驴皮供应计算,阿胶年产量应该只有实际销量的六成左右。这意味着,可能有近四成假冒原料混入了生产环节,化身为形形色色的“阿胶”产品,堂而皇之地在市场售卖。
阿胶是保健佳品,然而要达到补血止血的预期效果,有一个前提是,必须服用真品。如若不然,很可能事与愿违。比如说用马皮熬制的“阿胶”,马皮药性下(行)血,“孕妇一旦食用后,极有可能导致流产。”可见,在确保驴皮原料的可靠性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随着近年来中医养生势头的兴起,阿胶市场趋向火爆,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跟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一些企业为了赚钱,用牛、猪、马皮或其他皮革下脚料炮制的伪劣阿胶纷纷面世,给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和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无良企业的急功近利。驴的繁殖难、周期长、见效慢,有知名阿胶企业为解决驴皮原料紧张,与农户合作进行规模化养殖,但一些利欲薰心的企业显然没有这份耐心,为牟取暴利而拿牛猪马当“驴”使。另一方面,众多企业一哄而上生产各种品质良莠不齐的阿胶制品,也跟产业门槛过低和质量标准不规范有关。按照卫生部的有关规定,阿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即“药食同源”。作为药品,阿胶在《药典》中有标准规定,而作为食品以及保健品,阿胶类制品目前尚缺乏国家标准,这给无良企业以次充好提供了可乘之隙。加之国内“九龙治水”的监管格局,使很多领域都难以得到有效监管。
但产业门槛尚待提高,以及质量标准亟需规范,都不是相关部门疏于履责的理由。广大消费者的唯一期待,只是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而不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假货。推进食品药品可追溯监管体系建设,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强化产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已经在很多地方都推行开来。但阿胶造假现象的多究泛滥,说明追溯机制根本没有得到严格落实,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落空了。如果相关部门见疑必查,假冒必究,阿胶市场断然没有现在这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