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委员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总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她身体瘦弱,头发花白,一个人边默默地走着,边思考着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尤其是有关敦煌的问题,她都耐心地一一作答。她就是被称作“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连任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已是樊锦诗第22次出席全国两会。22年里,写过多少提案或建议?多到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樊锦诗的提案,曾促成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立项,促成对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环境造成影响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敦煌段选择了新线路……她的诸多提案建议大都与敦煌有关。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如今,她在敦煌整整工作生活了51年,曾经意气风发的小姑娘已经变成了现在慈祥的老人,但是为了保护敦煌文化,已逾古稀之年的她还在各处积极奔走。
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始了实质性的建设。这个项目既给甘肃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甘肃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但是,在樊锦诗看来,如何把握机遇,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樊锦诗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我认为这个‘传承’是最重要的。建议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要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依法发展文物事业,保护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以此破解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种难题。”
“在文物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商业开发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我坚决不会让步。”她强调道。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莫高窟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
“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得到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即将示人。
樊锦诗介绍,今年,敦煌莫高窟要开放一个装备有球幕数字电影设备的游客服务中心。“以前游客观赏洞窟,只能一个洞一个洞地走,但是对于洞窟的背景知识却很难了解。通过球幕电影这种方式,游客可以获得很多洞窟之外的知识。坐在球幕影院里,全景游览洞窟,比在洞窟里看得还要清楚。当然,洞窟也同时开放,但洞窟有限的容量容纳不了超额的游客,否则会造成洞窟的损坏。采取球幕影院的方式既有利于参观,更有利于保护。”提起球幕影院,她显得很兴奋。
敦煌是古丝路上重要的交通节点,莫高窟是古丝路上耀眼的文化坐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为敦煌和莫高窟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是交通来往、经济贸易,更要的是文化的交流。
“文化是互相的,我们应该把外面的文化吸收进来,更应该把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樊锦诗认为,敦煌应该起到对外传播文化的作用,成为中外交流的平台。她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加强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加深各种联系。在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面,敦煌莫高窟有很多文章可做,我们也确实付出了并且还要付出很多的努力。”